石灰窑,红色画卷徐徐展开
——恩施市重点老区贫困村实现脱贫系列报道之七:红土乡石灰窑村脱贫攻坚工作纪略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7-06 19:20:13.0  推荐人:邓传铎  推荐老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来源:今日老区

本网讯(通讯员黄 威 张思楚 邓传铎)

昨夜难眠,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漫步到石灰窑村驻地前面的小山岗上,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放眼望去。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青砖瓦房熠熠生辉,有的笼罩在晨雾中,有的掩映在树荫下,小小村落,炊烟袅袅,宽阔的村道,在太阳的照耀下,格外明亮。村落鸡犬相间,田间机声隆隆。各种车辆在村道上来往穿梭。脱贫攻坚时期,恩施军分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派出优秀工作队员联合湖北烟草金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金叶烟草公司)。2016年至2020年,对红土乡石灰窑村进行定点帮扶。5年艰苦奋战,战果累累。我是接力赛二棒选手,接上这棒犹如千斤重担,先思前再想后啊!

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红土乡石灰窑村位于红土乡东南边陲,东与建始县官店镇、鹤峰县中营乡交界,南与宣恩县椿木营乡深湾村接壤,西与红土乡漆树坪村、龙角坝村相连,北与红土乡大河沟村相邻。辖龙潭、石家坪、高岭、氽水坝、文家铺、刘家坪、长岩屋、放牛梁、罗家坪、黄家坪、殷家坪11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41.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465亩,林地面积42300亩,户籍人口1428户,5422人,最高海拔殷家坪1810米,最低海拔长岩屋龚家河1100米,平均海拔1700米,为典型的山区地形,气候寒冷潮湿,春、夏、秋多雨,冬季雪大霜冻大,年平均气温7.5℃,无炎夏,入冬期早,持续寒冷期长,全年无霜期150天,常年的降水量平均在1900毫米以上,土壤性质为酸性偏重。距离恩施市140余公里,距离红土乡30余公里,是典型的偏远山村。

2016年,恩施军分区联合金叶烟草公司开始进驻石灰窑村。据恩施军分区驻村干部刘友全和金叶烟草公司驻村干部朱屾回忆,刚入驻石灰窑村时,石灰窑村干部最年轻的也有五十几岁,村里无一年轻干部,更没有懂电脑的干部。驻村工作队了解了石灰窑村的环境,对百姓群众进行了走访入户。驻村工作队发现石灰窑村在家居住的人口老年化偏多,留守儿童偏多,山大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出门不是一脚稀泥就是一脚灰,人居环境脏乱不堪,人性善良淳朴,思想意识落后,村民的农副产品出售难等问题显而易见。回村后,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刘友全和队员朱屾立即起草报告,向恩施军分区和金叶烟草公司汇报石灰窑村的基本状况,并提出驻村扶贫思路。

扶贫——基础建设要先行

2017年,由恩施军分区出资援建的石灰窑村办公楼落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了办公环境,其次就要开始着手招揽年轻人进村支“两委”,在村支书杜伦文的举荐下,退役军人曹俊,外来媳妇黄平,幼儿园教师谢金凤等人都是年轻,有能力的年轻人才。驻村干部在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邀请加入村支“两委”,最终曹俊、黄平、谢金凤等进入村支“两委”,为一方群众服务。

自恩施军分区和金叶烟草公司进驻石灰窑村以来,对石灰窑村村级公路硬化进行规划协调建设,硬化水泥路40余公里,同金叶烟草公司共同修建砂石公路20余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难,优质农副产品难出售等问题。刘家坪组原小组长刘国安满怀感激的说:“恩施军分区和金叶烟草公司两个单位为我石灰窑村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付出,才让我们拥有了致富之路”。驻村单位修建桥梁10余座,协调延伸饮水管道40余公里,直接受益群众达到300余户。

脱贫——产业发展要形成

恩施军分区和金叶烟草公司驻村工作队,对石灰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同时,逐步考虑如何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如何大规模的形成产业链?使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后来驻村工作队在石灰窑的群众口中得知,石灰窑村素有“药乡石窑之称。”工作队迅速大面积走访,寻找商机。终于在2019年在湖南龙山县找到一家种植百合的老板愿意在石灰窑村投资种植加工百合。驻村“尖刀班”向乡指挥部汇报,取得大力支持,2019年着手百合加工厂的建设。恩施军分区,为了鼓励百合兴农带农,出资帮扶百合加工厂修建水窖一座。百合厂的修建为当地群众增收创收奠定坚实基础,使群众在家门口就有事做,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水平质量也随之好起来了,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王辉回乡创业,种植药材,2020年王辉携妻子万亚返乡,并在罗家坪组成立君泽药材专业合作社。大规模的带动罗家坪组的群众种植白三七,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胡兴文现场指导农业技术,并寻求资金,帮其修建水窖,帮助返乡人员创业解决实际困难。

石灰窑村石家坪蔬菜基地一角(张 芾供)

石灰窑村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有种植土豆,喂养肥猪的传统。每年年底腊肉难成钱,销售渠道有限。驻村第一书记胡兴文在罗家坪组申福林家中走访了解到,罗家坪种植的马尔科洋芋面积广,喂养肥猪多,销售渠道有限等问题。“你们这里有没有人收购洋芋?”胡兴文问到。申福林说:“农博公司收购洋芋,但是现在疫情,销路不好,他那里也收购腊肉。”胡兴文在多方面了解情况后,立即写报告向恩施军分区领导汇报,军分区领导随即向省军区汇报,经多方面协调,最终将农博公司的腊肉推荐到“832”消费帮扶平台和省消费帮扶平台。农博公司总经理黄焕然向恩施军分区赠送锦旗时,满怀感激的向领导说:“感谢恩施军分区近几年来帮忙寻找出路,使我公司度过难关。”种植的农副产品有销路,群众有收入,外出务工人员逐步返乡。

致富——红色血脉要传承

村里有企业,群众有收入,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不能落下。

我们要在三星洞,把带领人民当家作主的贺龙元帅的情怀,传扬千秋万代;我爱我的文家铺,神圣宝地“三星洞”;我爱我的大碑垭,红色摇篮“五色岩”;老区的农家乐,老区的避暑山庄……

走进红土乡石灰窑村刘家坪组的“三星洞”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气息扑面而来。

歌声激昂,情真意切,听得人们心里热乎乎的。大家的思绪,被歌声一下子拉回到1929年,贺龙元帅率红三军来到这里战斗,设立政治部和后勤部,开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流淌着红色基因的歌舞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灰窑人民砥砺前行、奋勇拼搏。

红色石灰窑,曾经见证人民奋起抗争的铮铮铁骨。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石灰窑村每一寸土地上、浸润于每一位村民的内心深处。红色文化在这一座普通的小山村中不断得到代际传承,并成为推动脱贫攻坚、走向全面小康最为深厚的精神动力。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019年,驻村工作队的想法和同样热爱音乐的村民吕南海、李晓军不谋而合。

石灰窑村终于有了自己的文艺表演队。吕南海、刘国安、文付学、李晓军、李中亚、易新之、朱春秀、杨未香、贺红霞、杨晓静、郝成丛等30余人。

“我们这一唱,就吸引了众多村民哟!”75岁老人刘国安作为文艺队骨干,回想当初的情景,依旧十分激动。

恩施军分区驻村工作队,看着宣传队队伍逐步壮大,蜗居吕南海家已经不能满足队伍发展需求了。经与青龙山文艺宣传队队长吕南海沟通。了解到,有了场地,才能有规律有组织地唱歌表演,工作队和宣传队的同志思索着。

呼声极高的“三星洞”成为首选。于是,吕南海一行人萌生打造“三星洞”红色文化广场的想法。

说干就干。没有电,村民们将自家电线牵过来;缺人手,村民们自己带吃带喝义务投劳;缺资金,20余户村民自发捐资总计2万余元支持项目建设……

村民渴望发展的热情深深震撼着恩施军分区驻村工作队员的心:保护好这些红色遗址,讲好革命故事,宣传好红色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想让红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必须得有特色,红色三句半就是我们最大的特色。”退休教师文付学说,为突出山村发展的特色,他们将村集体发展和歌曲演唱相结合,编排出载歌载舞的三句半;并将演出现场搬到了广场、校园以及各类活动现场。

红土乡石灰窑村青龙山“三星洞”文化广场一角(黄 威摄)

如今,这个蕴含红色生命、富有石灰窑风情的三句半,已经成为“红色石灰窑”的亮丽名片。

漫步三星洞,追寻时代印记;步入革命指挥机构旧址,聆听革命故事;站在广场,高唱革命歌曲……村中的老人经常在这里向南来北往的人们讲述红色故事。石灰窑村不断丰富的红色文化产物,让红色精神“可听、可看、可参与”。

听着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看着催人奋进的红色标语,品读着慷慨激昂的红色故事,让人好像走进那段峥嵘岁月,与革命先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昔日藏在深山无人识的石灰窑“火”了。朱家湾、贺龙井、青龙山、三星洞……每一处遗址都写满红色故事。

在石灰窑,总有一处风景,会让你情有独钟。有一棵历经700多年风霜的莲香古树,粗壮的树干需要几个成年人伸开双臂才能合抱。这是见证历史壮举的“活文物”。

如今,石灰窑村正围绕古树、古建筑、古遗迹、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修建公共活动场所,为辐射区域的红色旅游筑牢基石。

同时,恩施军分区、湖北烟草金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合力开发建设了“古树观景平台”“美丽庭院”“药庄美丽庭院示范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项目,推动了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游、乡村游、休闲度假游的有机结合,也让革命老区强势“出圈”、人气倍增。

歌声回荡耳边,往事涌上心头,我感慨万千:“石灰窑虽然地处遥远山区,但发家致富的思想不遥远!”

富裕——人居环境要治理

曾经,在外提起石灰窑村,很多人都会把它与“破、旧、脏、乱”划等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人居环境差,经济更落后,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

脱贫攻坚期间,石家坪组全面人居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100户。石家坪组村民郭华语重心长的说:“我们石家坪是和鹤峰交界处,每次过界牌,我们这边的房前屋后就是杂草丛生,共同缔造项目终于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人居环境的治理改善,我们改善的不是环境,改善的是群众对解决好脏乱差的根。共同缔造项目切实改善了群众的传统思想观念,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了。驻村工作队一直以来,帮扶的不是贫穷而是扶“志”。

2016年至2020年,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齐心协力,石灰窑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楼房拔地而起,蔬菜、药材大棚连接成片,乡亲们的身上充满奋斗的豪情。恩施军分区、湖北烟草金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驻村工作队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动员乡亲们打造美丽庭院、发展庭院经济。使石灰窑村的群众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市场主体数量从7家增至14家,修建小水窖增加了130多口……现有年轻村干部4人次,平年龄在40岁出头。

振兴——重教兴校是根本

2020年,恩施军分区在石灰窑初级中学参加五四青年运动会时,发现教学楼顶层存在渗水现象,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胡兴文便找到中学校长张志胜了解情况。石灰窑因冬季寒冷,结冰严重,导致顶楼出现渗水现象。“教育局没有修复资金?”胡兴文问到。张校长摇摇头说:“教育局现在也没有钱,我们申请很多次了,都没有申请到。”胡兴文制定联系帮扶石灰窑中学的方案和将石灰窑中学改名为“八一爱民学校”的方案,乘车返回恩施军分区汇报情况。恩施军分区与州教育局,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办沟通协调,并出资对教学楼进行维修,在学校内利用空白位置,张贴红色革命英雄事迹海报宣传布置;修建军事训练战术体验场;对石灰窑中学每年采取送一次国防教育进校园活动;聘请校外教练员;优秀师生教师进校园活动;设置奖助学金,帮助家庭突发状况的学生渡过难关。自八一爱民学校设置以来,恩施军分区共资助突发状况家庭的学生40余人,奖励品行兼优的优秀学生90余人次。

红土乡石灰窑“八一爱民学校”校园活动现场一角(张志胜供)

2016年至2020年,石灰窑村坚持产业发展,壮大蔬菜、药材等特色产业,每年带动就业1000余户,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余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解决温饱问题后,村民们开始大胆创新,充分挖掘自身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产业……

“石窑景点若干多,要问大家知几个,青龙山上三星洞,才听说。贺龙带兵干革命,途经石窑建军营……”一曲三句半,道出了石灰窑村的红色基因。

是什么样的内生动力激励着村民们苦干实干、脱贫致富奔小康?答案或许就在这里。就如同习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新的画卷徐徐展开,新的奋斗接踵而来……

(湖北省恩施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