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坝槽,我的家乡
——恩施市重点老区贫困村实现脱贫系列报道之十五: 白果乡茅坝槽村脱贫攻坚工作纪略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9-18 18:27:22.0  推荐人:邓传铎  推荐老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来源:今日老区

本网讯(通讯员 邓 煜 张思楚 邓传铎)

2018年,白果乡招考村后备干部,我从恩施城区销售岗位上回到了我的家乡——茅坝槽村,当时的我犹如懵懂的幼虫,身怀豪情万丈,不知前路艰难。为了进一步提升精准脱贫效果,党和政府组建“尖刀班”,选派攻坚人才进驻到村,着力解决精准脱贫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很荣幸,我成为了一名“尖刀班”战士,无尽的荣誉感由心里压不住的上升,工作中充满了力量。在精准脱贫的几年时间中,在无数次和前辈同事一起工作的日子当中,在一次次为村民解决事情的时候,在与同事无数次遇到困难又解决困难的过程当中,我成长了很多。

还记得时任“尖刀班”第一书记王谊对我说过:“‘尖刀班’,在战争时期,那就是要冲在最前面,要勇于面对‘敌人’,是拿命去拼明天的人,‘尖刀班’战士,要有破除万难的勇气,更要有不达目地决不放弃的决心;在新时代,我们是幸运的,不用到战场上拼枪拼刺刀,但我们的战场在农村,在广阔的大山里;如何让我们村里的老百姓脱贫奔小康,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我们责任重大,在看不见的地方,还有无数的敌人在等着我们,需要我们团结一心,奋勇前行;我们要做一把破除万难的尖刀,为精准脱贫赢得最终胜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带领我们这样做的。

在茅坝槽村石门坎至曾家坪,有一条“齐心路”,宽敞平整的道路铺到村民家门前,路边的花卉草木争相开放,成为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曾家坪位处茅坝槽村驻地对面大山的顶部,是茅坝槽村最高最远的一个小组,当地村民蒲元海说:“曾经的曾家坪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人户多,过路的人也多,是茅坝槽村到罗针田的必经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通公路的曾家坪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了,有能力的年轻人都离开了大山,只剩我们几个老了走不了的在这里住咯!”按照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帮扶原则,茅坝槽村“尖刀班”反复多次到曾家坪走访,对现场进行评估,发现曾家坪上面地势平坦,耕地肥沃,是种植产业的好地方,但因道路不通,车辆和机械设备不能到达田里,农作物也不能运输出去。“不把路修好,做什么都难”“我们这里本身就相对偏远,要是路修不好只会越来越落后”村支“两委”和“尖刀班”成员在一次“尖刀班”会议上合计道。

白果乡茅坝槽村曾石公路一段(邓 煜供)

“修路!”大家达成共识:有路才“有路”,没路就“没路”,一定要打通石门坎至曾家坪的产业公路。可是没有经费怎么修呢?经“尖刀班”反复研究,决定在各帮扶单位去筹集资金。为此,茅坝槽村“尖刀班”邀请白果乡公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到场勘查线路,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经预算,曾石公路全长3.8公里,总预算价格120余万元,当时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每公里20万元,离曾石公路建成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尖刀班”及村支“两委”发挥能动带头作用,“尖刀班”成员回到各自的单位去筹集资金,村支“两委”也与产业龙头企业协调寻得助力,经过多方努力,筹集到资金35万元,但距预算总价还差13万元,为此“尖刀班”急得睡不着觉,公路必须得修通,资金问题也要想办法解决才行。正值一愁莫展之际,村民刘朝轩主动找到茅坝槽村“尖刀班”,他说“这次村内道路的修缮是一项惠民工程,连心工程,我们作为村里的一员责无旁贷”,并代表部分村民捐款,而当其他村民们得知刘朝轩主动出资为村里修路的举动后,也纷纷主动提出要参与到道路修建中,“我的条件没得其他人好,但修路这种好事,我也肯定要参与进来,这是我的一片心意,请你们一定要收下”当时的贫困户陈万明将皱巴巴的100元钱塞到村干部的手中时说道;村内在外务工的曹成朋、汪敏等村民听说了修路的事,“修路是为大家出行方便、促进村内发展的好事,更是惠及儿孙后辈的善事,不能因为自己目前不在村里发展,就不管不顾……”,纷纷发动在外务工的村民通过微信或者亲友进行捐款。

一时间,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誓要将石门坎至曾家坪的产业路打通!最终,经过乡亲们齐心协力,终于筹集到修缮道路的最后13万元资金。

看到村民主动出力出资修缮道路,茅坝槽村的“两委”干部非常感动,积极与道路两侧村民沟通、协调,“修路是件利民便民的好事,我们作为村里的带头人责无旁贷,村民们的作为更是让我们感动不已,我们村支‘两委’在此立下军令状,绝不辜负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尽最大努力把这条路修通、修好!”茅坝槽村党支部书记余朝军说。

通往曾家坪的产业路顺利竣工,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道路畅通无阻,一直困扰村民的通行难题得到解决,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曾家坪近100亩良田得以种植,并为村民提供就近务工机会,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又是一个寒冬月明星疏的夜晚,“尖刀班”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晚点下班晚点吃饭已经是一种常态,这天,晚饭期间,“尖刀班”班长高雄提到:“近期村内杀年猪熏腊肉的特别多,安全用火是一件大事,等会儿吃完饭后,我们分组到各片去看一看,重点是厨房、取暖房和熏腊肉的房间,走访时一定要注意老百姓的柴草堆放是否安全以及腊肉熏制过程中有没有脱落的风险,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别因为这点疏忽让家业毁之一炬,临近年关,我们一定要为村民守好这一关才行”。冬日夜里清冷的月光散在大地上,点点星光为夜空做了一丝丝点缀,让寂静的夜空多了一线力量,星空下,是一行穿着大棉袄,将就着戴上大棉袄上松松垮垮的帽子,双手插兜,怂拉着脖子前行的人,他们时而相互交谈,时而齐声歌唱几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从嘴里哈出的白气在夜里陪他们走进一家又一家的民房,探望一户又一户的村民,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生活困难对象等特殊家庭,对他们来说,在这寒冷的夜晚,“尖刀班”不是一次简单的到访,而是他们在这个冬日里的一炉柴火,暖了他们的心,也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白果乡茅坝槽村高山民居一角(邓 煜供)

路通了,水有了,电亮了,住房安全达到保障。如何带领脱贫群众增收成为每个“尖刀班”成员心中的直接牵挂,经过全面走访考察,引进中国烟草恩施州烟草公司在茅坝槽村发展烟叶1000亩,发展蔬菜65.8亩,让这个穷得没有几户人家的大山村落看到希望,茅坝槽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家里的村民有了就近务工务农的机会,部分在外的游子返回了家乡。

茅坝槽村是距离州城最近的高山村,平均海拔1340米,不仅拥有马家坪湿地、洞湾湿地、1号湿地,还有永红水库、乔木林地以及13平方公里粗齿红山茶原生群落自然保护小区。良好生态和唯美风景,是茅坝槽村走向“旅游新城”的依托。

茅坝槽村村支“两委”和历任“尖刀班”同志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和真诚,啃“硬骨头”、趟“深水区”、打“攻坚战”,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意志,一直在积极探索茅坝槽村的发展,找准茅坝槽村的定位,充分发挥茅坝槽村离州城最近高山村的优势,打造“恩施州城后花园”品牌,大力扶持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发动村内人员加大对村内现有环境资源的保护,让村内旅游资源能够产生长久效益,让来村内游玩的人员有景看、吃得香、住得好,同时积极探索更多的方法,让村内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白果乡茅坝槽村葵花产业基地一角(廖康庄摄)

傍晚时分,走近夕阳满天的村级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上人们欢快的“扭着”,“村村响”广播正播放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湖北省恩施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