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恭喜霞浦一中学生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9-23 20:05:35.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9月21日,第十四届同济大学全国中学生结构设计大赛落下帷幕,霞浦一中选派的三位学生王晨序、王量霆、陈涵在老师黄玉霞、吴正麟的指导下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这是霞浦一中在该赛事中获得的历史性突破,展现了霞浦一中学子优秀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01

赛事概况:

精英汇聚的工程竞技舞台

同济大学全国中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本科生院与招生办公室共同支持,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承办,是国内中学生结构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与挑战性的竞赛之一。本届赛题《大跨桥梁抗震安全的极限挑战》,以大跨桥梁抗震为背景,要求参赛者设计优化桥梁结构形式,提升其抵抗竖向荷载和地震作用的性能,并以木材和胶水为原材料,现场制作一个满足赛题要求的桥梁结构模型。本届赛事旨在激发中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水平,同时唤起中学生对中国桥梁的关注与热爱。大赛吸引了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52所中学、249名师生,其中包括成都七中、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等诸多名校。

02

备战历程:

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为备战此次大赛,黄玉霞在暑假期间就组织参赛人员选拔与模型制作,最终选出高三1班的王晨序、王量霆、陈涵组队代表学校参加本次大赛。三位同学在指导教师的专业引领下,兼顾高三学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假期与课余时间,全身心投入模型的结构设计与优化工作。他们基于结构力学原理,系统尝试多种结构选型,在一次次模拟加载垮塌的结构模型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构件尺寸、连接方式,精进制作工艺,减轻重量,优化迭代设计方案,提高抗震能力。

03

比赛现场:

紧张激烈的精彩角逐

比赛现场,各校代表队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思维。根据赛事要求,参赛队伍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现场设计并制作出结构模型,并接受竖向静载9kg钢板与多级模拟地震波测试。

加载测试环节令人屏息凝神,每一次震动测试都带动着在场所有师生的心跳。霞浦一中代表队凭借出色稳定的发挥,精巧的结构设计和良好的抗震性能,成功经受住考验,荣获大赛一等奖。

04

心路历程:

理论实践间的成长蜕变

回望过去一个半月参与同济结构设计大赛的时光,其实是一趟理论与现实碰撞的旅程。从最初纸上的纤细线条,到最终能够承重的实体模型,我们有过唇枪舌剑,也有过喜笑颜开。我们不仅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在实际,还收获了团队成员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当我们的作品放在振动仪上撑住考验的瞬间,当我们手捧奖状的瞬间,所有的努力不是变成遗憾,而是蝶化成绽开的笑颜。我收获的不仅是一张证书,更是团队协作的温暖,从失败中迭代的坚韧,以及将创意落地的成就感。这座亲手搭建的“桥梁”,连向了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感谢同济,让我们的结构之梦有了坚实的支点。感谢我校,让我们有良好的平台与资源来参加这收获满满的比赛。感谢黄玉霞老师和吴正麟老师,他们的细心教导才让我们得以光荣地站上领奖台!

王晨序

通过这次大赛,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理论计算到模型制作,我们学会了在细节中追求极致——每减轻一克自重、每优化一个节点,都是对结构力学更深的理解。

在数日的奋战中,我们曾为一道力学计算争得面红耳赤,也曾因模型突然坍塌陷入沉默。但正是这些挫折,让我们学会了倾听与包容,在磨合中懂得了团队的真谛——没有完美的个人,而是互补的整体。当我们的结构最终承载起意想不到的重量时,那一刻的喜悦告诉我们:所有争论的夜晚、沾满胶水的手指都是值得的。这段旅程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奖杯,更是直面困难的坚持与智慧。

王量霆

站在这里,手中沉甸甸的奖状,让我思绪万千。这份荣誉,属于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

备赛的日日夜夜,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我们曾为了一个最优方案争论不休,也曾围坐在桌旁,小心翼翼地粘合每一根木条。是队友间的默契与支持,让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晚上变得温暖而充满力量。我们的模型,不仅由桐木和胶水筑成,更凝聚了我们的汗水、智慧与共同的梦想。

此刻的心情,难以言表。这是一种付出终被认可的喜悦,更是团队拼搏后共享的荣光。

由衷感谢同济大学提供的闪耀舞台,让我们领略结构的魅力与严谨。感谢母校的默默支持,做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更要深深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你们的每一次点拨、每一次鼓励,都是我们前行路上最温暖的光。

这份荣誉,会是我们青春故事里最闪亮的一章。

陈 涵

05

育人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结硕果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学子们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霞浦一中科技创新教育成果的体现。大赛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更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优秀的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赛,学生们初步建立了结构概念,加深了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了解,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年来,霞浦一中通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展机器人教育、3D打印、结构设计等丰富的特色课程与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类综合素质成长平台。霞浦一中将继续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拓展视野、提升素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来 源: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

编 辑:黄光华

责 编:郑玮婕

审 核:颜晨曦

监 制:林 喜

总监制:陈秀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