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口镇踞守石首市东北门户,北接监利,长江与故道环抱四周,素有石首“江北明珠”之美誉。作为革命老区重点乡镇,这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我镇坚持“红色引领、融合发展”理念,以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小河口镇老促分会始终把宣传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工作重点,重点实施“四个一”工程。
(一)打造一批红色教育基地
小河口镇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留下了多达 28 处革命遗址,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小河口镇作为根据地、大后方,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传承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当年5000名小河儿女加入红军,3000多人英勇牺牲(留下姓名且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就有334名)。为系统推进红色遗址保护,我镇老促分会多方筹资,重点修复中共鄂西特委遗址、石首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董家台会议遗址、红军兵工厂遗址等 11 处核心遗址。在小河口村建成集烈士纪念碑、遗址雕塑群、红色文化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兴建了小河口伏击战情景“口袋公园”。打造黑瓦屋 “红色文化长廊”,通过浮雕、情景雕塑、标识标牌再现革命斗争场景,形成“一廊一园一碑”的红色矩阵。2024年累计接待党员干部群众超3万余人次,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党性教育阵地。
(二)开展一系列红色主题宣教
常态化组织清明祭扫、红色文艺下乡等活动,组建由烈士后代、退役老兵组成的“红星宣讲团”开展主题宣讲10余场次。实施红色文化“三进”工程(进校园、进机关、进工厂),集中订阅《中国老区建设》等杂志读本赠送至全镇中小学、各村(社区)阅读。加强外宣工作,鼓励机关年轻干部积极投稿,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小河口镇老区新面貌、新风采,累计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荆州日报、今日石首等官方平台上投稿20余篇,获得热烈反响。
(三)编纂一套革命老区红色教育书籍
组织“五老”人员和文史专家成立编纂专班,完成《小河口镇红色故事集(一)》《革命老区书法、绘画作品赏析》等丛书编撰,收录珍贵史料30余万字。推出《革命红歌录》等大众化读物,持续擦亮小河口“红色名片”。
(四)慰问一批革命烈属
我们在争取上级慰问金的基础上,主动组织募捐活动,每年开展集中慰问、扶贫帮困,向困难群体送去了党的关心和温暖。
二、聚焦全面振兴,迸发乡村活力
小河口镇老促会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老区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镇老促分会深入基层,围绕老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群众、企业和相关部门,了解实际情况,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针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向镇党委、政府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助力老区振兴发展。
(二)实施思源回报工程,凝聚反哺合力
小河口镇老促分会始终将民生改善作为推动老区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以小切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大事情,凝聚了一股强大的合力,不断提升了老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从危桥改造到水利设施建设,从道路硬化到环境整治,累计实施各类民生项目10多项,投入资金500余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红色资源与绿色发展的融合效应逐步显现,为老区高质量发展助了力、添了彩。
毕家铺村作为革命烈士吴先洲的故乡,村内一座始建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简易桥涵,由于年代久远且长期缺乏维护,逐渐沦为危桥。小河口镇老促分会在知悉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整合“思源回报”项目资金14万元新建了一座水泥路桥,并命名为“先洲桥”。此举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的安全隐患,切实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还以这种特殊方式铭记了革命烈士吴先洲的功绩,传承和弘扬了红色精神。同时,针对小河口村农业灌溉长期存在的用水难题,镇老促会协同市老促会多次组织实地调研,深入分析问题根源。经多方协调,最终通过新建浮船式泵站的方式,解决了60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惠及700余户农户。
三、锤炼过硬作风,锻造担当铁军
小河口镇老促分会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老区建设中锻造新时代担当铁军。分会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全过程,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系统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融入工作实践。组织成员赴华容县何长工纪念馆等革命场馆开展沉浸式教学,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革命历史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小河口镇老促会将赓续“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以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以实干担当书写时代篇章,绘就革命老区“农业强、农村美、文化兴、农民富”的壮丽画卷!(万其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