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书院:明体达用 格物修身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0-06-21 20:25:44.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100009
学习时报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的一个春天,春风和煦。泰州海陵郡的清风堂内笑语朗朗,5位年轻人在此吟诗唱和,他们是范仲淹、滕子京、胡瑗、富弼、周孟阳。此时的他们并没想到,这几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将来会载入史册,在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优秀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胡瑗在泰州讲学   胡瑗祖籍陕西安定,因其祖父胡修在泰州任司寇参军,举家南迁泰州海陵。他自幼聪明好学,在外游历苦读多年,此时带着一身学问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回到泰州,在城内华佗庙旁边的经武祠设馆讲学。范仲淹一生都对其非常推崇,将爱子范纯佑交由胡瑗培养,并多次举荐提携胡瑗,两人交相辉映,对北宋以来中国思想教育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胡瑗年轻时在泰州的这段讲学经历和当时形成并一以贯之的“明体达用”的理念和思想,是后来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苏湖教法(分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胡瑗倡导的“明体”,即“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即要以圣人之道传授学生,令其通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强调的“易经本体”包含着济世技能和实用知识,推广的是实用教育。   胡瑗推广的“达用”是指在“明”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把所学的儒家经义和才能通达于实际,运用于实践,使之“大则可以论道经邦,小可以作而行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成为报效国家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胡瑗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终成一代大儒,任“太学教授、国子监直讲、大理寺丞、天章阁侍讲”等官职。他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他提出的“分斋教学法”,让学生统一学习经学,经学就是当时的政治理论、治国安邦的经典,又按学生不同理想、兴趣和专长,再立治事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数算、文学、政事,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培养学生的实际才能,体现了经世济用的教育思想。胡瑗发源于泰州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终于成就了他“始于苏湖,终于太学”的教育盛事,从而使泰州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教授之乡。 陈垓创办安定书院   胡瑗去世100多年后,南宋宋理宗年间,南宋书院更为发达,数量多,规模大,教学内容丰富,在社会上影响大。南宋共建有书院94所,理宗一朝就新建了46所,占总数1/3以上。安定书院就是在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由当时的泰州州守陈垓为祭祀胡瑗而建。因胡瑗祖籍陕西安定,后人称他为安定先生,所以书院以“安定”为名,流传千年。   安定书院初创在泰州西泰山前。“建堂一楹,祀胡瑗,扁曰‘安定书院’”。选址泰州的泰山,是因为胡瑗早年曾与孙明复、石守道读书于齐鲁的泰山书院,学成后在泰州的泰山讲学,并手植银杏两株。   安定书院沿袭了胡瑗的分斋教学法,而区别于官学的显著特点是安定书院官方使用了讲学这一手段。讲学之人可以由官吏聘请,也可以由主持人自讲,还可以请名师演讲。   泰州州守陈垓多次亲自登台讲学,同时大量聘请名儒硕士来院讲学。夏荃《退庵笔记》载:“郑所南先生撰其文《菊山翁家传》云:甲寅洁居吴门浙西,仓台请为尹和靖书院堂长;淮东阃请为泰州胡安定书院山长,公环辙淮左浙右,据坐皋比,深衣竹笏,讲性理学,一时学者翕然从之。”又《同治重修苏州府志·流寓》载:郑思肖,“父震,字叔起,淳佑道学君子,为安定、和靖二书院山长”。   郑菊山是泰州安定书院专门聘请来的讲学名师,他继承和发扬了胡瑗“明体达用”的理学思想,此时安定书院的创始人州守陈垓已离去泰州多年,但安定书院尊崇师儒,明体达用、讲求经世济用的学风却一直保留下来,绵绵不绝而为后世学者所景仰继承。 王艮创立泰州学派   明代,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以泰州命名的重要学术流派——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创立者是哲学家王艮。他是王阳明的弟子,深得阳明心学精要。但他却推陈出新,主张“百姓日用即道理”“圣愚平等”的观点,重视教育,强调“格物修身”,强调教育和修身的重要。   嘉靖五年(1526年),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在安定书院主讲两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艮再度到安定书院主持教务。求学者如过江之鲫,以平民百姓居多,但也不乏徐阶、颜钧、王栋、王襞、罗汝芳、何心隐等在当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宦高士。   王艮在讲学上别出心裁,按《礼经》穿深衣,戴五常冠,“行则规圆方矩,坐则焚香默识”。王艮以安定书院为基地,创立了泰州学派。王艮成就了泰州安定书院,为书院输入了清新的教学理念和哲学思维。泰州安定书院也成就了王艮,令泰州学派在后继发展中不断壮大,逐步成为一个遍布全国的重要学术流派之一。泰州学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束缚,具有启蒙性质,追求个性和自由,强调人的主体性。   王艮在泰州安定书院讲学,客观上促进了安定书院教育理念的创新。泰州学派的“格物修身”渊源于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的。但王艮的泰州学派在此思想上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关注人本身而不是只关注教育的内容,也进一步关注了平民教育。王艮创作的《乐学歌》,“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至今仍脍炙人口,其好学乐学思想不仅给安定书院的教学之风以很大的影响,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如今,安定书院历经千年,经沧海桑田,时光流转,依然伫立在泰州城内的江苏省泰州中学内,书院黛瓦红墙,古朴庄重,在绿树翠竹的环抱中静谧肃穆。书院右前方的一株千年银杏相传为胡瑗手植,根深叶茂,叶绿成荫,默默注视着泰州城的变迁和那些历史名人的风云际会,鉴证着泰州千年文脉的传承和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