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崇儒畲族乡的千亩芙蓉李园迎来丰收,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将一篮篮芙蓉李摊开晾晒,空气中弥漫着芙蓉李干独属的酸甜香气。
崇儒芙蓉李
崇儒畲族乡芙蓉李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得益于年均温18.2℃、昼夜温差12℃的亚热带气候与纯净山泉的滋养,这里所产的芙蓉李个大色艳、甜酸适口,备受市场青睐。2019年,“崇儒芙蓉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年来,崇儒畲族乡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大力推广芙蓉李规模化种植。2025年,全乡芙蓉李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年产鲜果1000余吨,年产值达160余万元。小小的一颗李子,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黄金支点”。
古法芙蓉李干制作技艺
昔年,因芙蓉李保鲜期短,集中上市时易腐坏,智慧的畲族先民便探索出一套独特的芙蓉李干制作技艺,让鲜果得以长久留存。采摘-选果-摇青-清洗-摊晒-腌渍-包装,每一步工序都凝聚着对时令的尊重和对风味的坚守。这份延续百年的制作技艺,不仅让“崇儒芙蓉李干”成为刻着地域印记的味觉符号,更化作畲乡饮食文化里一抹鲜活的底色。2025年,“古法芙蓉李干(霞浦崇儒)”成功入选第六批霞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法芙蓉李干共富工坊
为使“古法芙蓉李干”走出大山,崇儒畲族乡创新打造“合作社+企业工厂+赋闲农户”共富发展模式,由“古法芙蓉李干”传习人梅学勇牵头,联合周边农户50余人,成立“古法芙蓉李干共富工坊”,建设完成6亩芙蓉李标准化生产厂房,配备防虫晒场、实验室、消毒间、无菌房、保鲜库等配套设施。同时,构建“订单农业保销路、就业帮扶稳增收、消费助农拓市场、技术输出提品质”的四维工作机制,统筹布局“春赏李花、夏摘鲜果、秋制李干、冬研工艺”的四季产业链条,并同步推动包装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截至目前,“共富工坊”已生产芙蓉李干100多吨,产值达400多万元,并帮助3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从百年技艺的传承到共富工坊的新篇,崇儒芙蓉李正以酸甜滋味为笔,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来 源:崇儒畲族乡党政综合办公室
编 辑:黄光华
责 编:李巧鸿
审 核:郑玮婕
监 制:林 喜
总监制:陈秀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