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溪镇霞洋村大鼓 缪福森 摄
山清水秀,文脉深厚。深秋时节,行走在柘荣县富溪镇,目之所及,是一幅绿意盎然、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近年来,该镇在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同时,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文旅、康养、文创等乡村新业态不断涌现,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和美乡村,串起了人间烟火,绽放出难忘乡愁的缕缕柔光。

柳明格 摄
走进群山环抱的柘荣县富溪镇岭后村,漫山茶园满披翠华,如海浪般起伏,山花点缀其间,花香交织着茶香,还未饮茶人已醉。

岭后茶园 林森 摄
岭后村是柘荣县茶产业重点村,很难想象在多年前该村还四处是“斗笠坵,眉毛坵,蛤蟆一跳过三坵”的贫瘠荒地。由于地理条件受限,农业发展先天不足,村里青壮年多选择外出务工,山村日渐衰败。
穷则思变。2008年,岭后村党支部立足资源优势,积极邀请乡贤回乡投资创办茶企,并通过土地入股、租赁或置换的方式流转1000余亩荒地,种植福鼎大毫、金观音和金牡丹等茶叶。昔日的荒山摇身一变化为产业“聚宝盆”,片片“嫩绿”串联出山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岭后茶园 卓仕尉 摄
因茶而兴,因茶而富。转型为村子带来了可观的生态效益,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茶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目前,该村茶园面积共计1360亩,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连片生态茶园。岭后的茶叶更是以天然、耐泡、甘馨、味醇的独特品质“闯”出大山,香飘四海,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茶业发挥的效益和功能,不仅体现在自身的产业发展上,更体现在其带动能力上。岭后村以千亩生态茶园为支撑,建成了休闲茶亭、步道供游客游览观光,有效增强了岭后村旅游吸附能力,实现了茶旅“双向奔赴”。

茶旅融合 缪福森 摄
深山小村实现华丽蜕变,而位于镇区的富溪村则以“一碗盖碗茶,一条古风集市,一夜热闹古镇”延续着古镇商贸文化的独特魅力。
富溪曾是福温通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要冲,历史上商贾云集、商贸繁华,是柘荣县最早的行政机构所在地(宋设巡检司)。有着900年历史的归驷桥、县内最早设置的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旧址、曾广泛流通的富溪四大茶商小额银票……浓厚的古商贸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

富溪村 钟龙键 摄
借着被列入2021年度省级商务特色镇名单的“春风”,近年来,富溪镇围绕“商贸·文旅·康养”定位,积极挖掘历史积淀、自然资源、特色产业、文化传承,改造提升乡镇古商贸文化特色街、打造微型商圈,不断丰富“富溪四大美食”、农产品交易、非遗产品、农家乐等业态,并创新“1+1+N”乡村振兴合伙人梯次合作模式,对新兴业态进行专业化运营,走出了一条商贸文化、红色文化与旅游业态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发展路线。

富溪老街 钟龙键 摄
斑驳的骑楼、古老的当铺、刻有商号铭文的门楣,无声地讲述着当年“一街两行十八铺”的盛况;以诚信超市为中心,连接剪纸馆、大众茶馆、自助茶寮等,串联起传统匠人与新时代创业者的优秀特质;在闽东红色交通线富溪秘密交通站展示馆,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文明实践中……2021年以来,富溪村共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较2019年同比增长70%,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有效助力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

卓仕尉 摄
山水好,还需乡村美。富溪镇还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利用庭院资源和当地特色,有机融合“美丽庭院”与乡村旅游等产业,探索“美丽庭院+彭鼓”发展模式,让“小庭院”成为增收的“经济院”。
出门见绿,移步有景。霞洋村的休闲公园内,老人们悠然自得地漫步,孩子们在彭鼓状的石墩间欢快地嬉戏。虽然广场占地不大,但环境优美、别致精巧。

霞洋村休闲公园 黄碧娟 摄
漫步村中,村民房屋前后种植着花花草草,错落有致,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庭院,在方寸之地汇聚出别样景致,与制鼓作坊、鼓乐体验馆、彭鼓文创工作室交相映衬,让人直观地体验手工技艺百年传承的魅力。

霞洋村制鼓工坊 张亦峰 摄

霞洋村制鼓工坊 刘岩生 摄
在霞洋村,“美丽庭院+彭鼓”的融合已深入了村庄的肌理。“近年来,霞洋村将庭院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支部领办公司+庭院’发展模式,打造制鼓工坊,延伸发展庭院经济,将传统制鼓工艺与现代制鼓技术相结合,发挥出特有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将庭院方寸之地变成创收之所。”霞洋村党支部书记彭赵速介绍,目前,村里共有十余户居民从事彭鼓制作。仅村党支部领办的彭鼓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今年的产值预计将达二十余万元。

制鼓工匠在测试鼓面 郑承东 摄

卓仕尉 摄
如今的富溪镇,绿色发展正不断刷新着“打开方式”。“富溪镇将围绕‘商贸驿站、红色小镇’的总体谋划,深入挖掘古镇商贸文化、革命红色文化、传统诚信文化,坚持以文化振兴为引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富溪镇党委书记林锦春说。

航拍富溪 林森 摄
文图来源:长寿柘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