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留余文化是时代的需要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4-30 21:18:20.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作者:王龙华

留余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南宋,是南宋端明殿学士、刑部尚书、副宰相、福建霞浦的王伯大,告老还乡之后,将其一生的经历、感悟、思想,在给后人的《‌四留铭》家训‌中提出。这种留余思想,经过宋元明清几代不断流播、发展和传承,逐渐形成了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那就是留余文化。

王伯大《四留铭》家训只有44字,内容是:“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这种文化的深刻内涵,我将在今后的节目中陆续跟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华民族浩瀚深邃的传统文化星空里,留余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一颗熠熠发光的星辰,一路照亮、指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们。

它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在为人处世方面,留余文化强调做事不可做绝,要给他人和自己留有余地,保持一种适度和平衡的状态。在物质追求上,留余文化倡导知足常乐,不贪婪无度,懂得适可而止。在享受适度的物质生活上,留余文化要求人们避免过度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而陷入无尽的欲望之中。

弘扬留余文化,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需要好好学习的经典语录。

首先,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留余文化强调不能用尽机巧聪明,要为大自然留有余地,使其能够休养生息。这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要求人们在对耕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等的开发利用中,取之有制、用之有节,控制开发利用强度,防止生态超载,以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比如,过度开发房地产,即损耗了大量的良田,也把子孙后代的粮食提前吃掉了;过度开挖矿产资源,势必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无穷的灾难。

其次,培养一颗敬畏自然的心:《四留铭》中的“不尽之巧以还造化”,体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应秉持敬畏、谦卑的态度,收敛自己的聪明机巧。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但过度开发自然引发了大量生态灾难。倡导留余文化,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第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四留铭》中的“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表明不能过度贪求当代人的幸福,而应为子孙后代留下福泽。从社会和国家层面看,不能把本属于子孙后代的资源消耗殆尽。绿色发展理念也特别强调这一点。例如我国明确的“双碳”目标,就是通过低碳、减排、节能、降耗,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

第四,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留余文化教导人们在为人处事方面留有余地,勿过、勿满、勿贪。这是一种避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的智慧。它有助于人们保持平常之心和淡泊情怀,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扰时,做到心中有尺、做事有度,在交往中更加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避免冲突和矛盾的产生,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留余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王龙华,福建霞浦竹江人,宁德师范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工作四十余年,历任教师、中心校校长、学区校长,霞浦县委办公室科长,人事局纪委书记,交通局副局长兼县运管所所长,经贸局副局长,县政府驻榕办主任,县委政法委副处级调研员等职务。现为《霞浦年鉴》主编,霞浦县党史和地方志专家,开辟有《龙华说霞浦》微视频讲座专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