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春秋(二)丨三沙镇盐仓街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2-01-27 20:04:58.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夏日

关注

来自话题

#关于胡同的记忆

从街头顶古街沿元帅桥出口往东,经三沙主干道大街(民国积善街)约二百米到盐仓街头。

盐仓街是官府的盐仓所在地,故名,盐仓始建于清末民初,为当时霞浦盐务分局拔款监造的,占地约1000平方米,分两栋,可储藏量达950吨,当时霞浦县人口约为20万,按人每天摄入量需6克,可供当时全县人民两年的食用量。

街巷不长,主要呈南北走向,从盐仓街头沿石阶而下,穿过东澳城门至巷尾直通东澳海口,向东拐可与新街相通,长约有近二百米,旧时属三沙镇东澳东华境,巷内住户四十余户。

街巷商铺有高天吉布庄兼染坊、寿宁人开的制秤老铺、平阳人开的打铁店、阿纣糊纸店、“阿客神”泥鳅店、仕兰理发店、李序福补锅补缸店、蔡阿花烟酒店、阿俊咩鲜面店、吴利司补锅店、阿奎蚵饼店、李玉山的青草店兼营膏药、秦屿人开的姜母糖店、“乃标馆店”、黄景招饮食店、颜云吓土产店、阿南糊布店、高连春虾饼店、工农兵饭店(解放后)等,还有薛庴里、张庴里、李庴里、民国镇公所、警察所、蔡氏宗祠、马祖庙等。

盐仓街是三沙鱼货集散地,是民国三沙最大的鱼货交易市场。店铺最多是属鱼货店铺和客栈,鱼货店有振泰渔行、李阿玖鱼货店、金星鱼货店、阿槌鱼货店、张世坤兄弟鱼货店等多家鱼货店。客栈里住着许多南来北住的鱼货商,将三沙货批发到外县及浙南一带。

巷口

街上摆着一筐筐鲜鱼,螃蟹堆得像小山,而章鱼、红土条扔得满街都是,人们对海豚避之不及,因大家认为章鱼吃了会“暴七莫”(三沙方言、即过敏),红土条相貌丑陃且无肉,海豚会吃死人(没有清理好血,吃了会中毒),天晚了螃蟹卖不完隔夜会发臭,干脆丢掉不要,现在这几样却成了美味佳肴。

主街巷

盐仓街头,旧农行原是“高天吉”染坊所在地,创办于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创办人为高家高祖,至民国传至高家第五代,是一家百年老店,染坊有师傅3人。上世纪30年代最为兴盛,顾客盈门,方圆30里的陇头、水门、牙城、嵛山和三沙本地的群众送白布或褪色的旧衣服。当时主要染印平阳宜山土织的白筒布(因布幅窄而长卷成圆形,故俗称筒布)。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由于机织“洋布”逐渐替代了土织的“平阳布”,加上其他原因, 高天吉染坊也逐渐式微,最终成为历史。

高天吉布庄兼染坊旧址(上世纪四十年代前)

振泰渔行是三沙最大水产品批发和零售商,渔行老板薛金盛是东关人,年少时来三沙做伙计,后来从事水产品生意,靠诚信起家,对船只进行股份投资,赚了不少真金白银,他把握时机扩大经营开张店号振泰渔行,业务发展至福州、霞浦及闽东五县等地,声誉鹊起。

薛氏大厝大门

遂于清逊宗宣统三年(1911年)也就是清朝最后一年,建起薛氏大厝,距今已110年。整座厝坐北朝南,进深43米,面宽上半部为14米,下半部为12米,有3个天井,房间有近30间,总占地面积约560平方米。 石板构成的门框,大门两边墙下方半米为石头砌成,上半部为三合粘土筑成宽大而坚固。大门之内为回廊、天井、中厅、后厅以及左右厢房。正厅两侧有大房、边房,下厅两侧有下房、角间。大厝以正厅为中心,它是家族举行婚丧喜庆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住房按照辈分依次排列,先左后右,从高到低,依次居住在大房、边房和下落。1949年6月14日,由三沙镇镇长刘宜坤、三沙商会会长高忠滨、中心校教导薛永桢等领导的和平解放三沙指挥部就设在薛厝里,并密谋“杯酒夺兵权”智取三沙伪警察所。解放后一段时间古厝做为三沙驻军家属院,后为三沙茶业站,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归还薛氏后人。

大厝内三沙和平解放起义指挥部

下几级台阶是寿宁人开的制秤老铺,是三沙解放前仅有的两家制秤商铺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寿宁师傅年老将制秤老铺交给徒弟缪希平,缪老伯祖籍福安穆阳,他从12岁开始学制枰手艺,至今还坚守制秤老铺,是三沙木杆秤唯一传承人。据了解缪老伯制秤大到200市斤、小到1市斤,五十多年来他亲手制作的杆秤就有二万把。如今近古稀之年,手脚不似从前那样利落,视力也开始退化,做一杆秤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大幅增加。再加上这些年,传统杆秤渐渐淡出市场,制秤生意也越来越清冷。有时一个星期都卖不出一把,而买秤的人,大都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人。他说做秤是个良心活,守住公平正义,守住手艺人的良心,才能做出一杆杆“良心秤”。

制秤老铺

街中段东侧有一座古宅为清代貤封将军的宅第,四扇三开,左右厢房,前后天井,整座纵深约二十余米。坐东向西,前后门在盐仓街,前院通新街。宅主人的祖上于清道光年间(1820一1850年),曾被朝廷封赠为武冀都尉,晋封武义将军(清封赠正二品,属武职散阶之称号),子孙繁多,亦颇有建树,今其前半座己被改建,唯余位于盐仓街后半座保留原样。

李厝里(后门)

泥鳅(三沙方言叫土溜)营销店,老板俗称“阿客神”,真实姓名叫“李序明”,原住在李厝里,后因经营活泥鳅生意,所需场所不够大(要用十几个如楻桶般大缸),因其在李厝里的住房太狭小,而且门坎多,就搬到盐仓街街头石阶下的一块空地租房经营,因这块场地当时可算三沙主街旁的最大的空闲地,三沙解放后政府建设的第一个消防水池,就是建在这个地方。李序明经营的活土溜,有十几口大缸就露天摆放在这个地方。三沙本地不产土溜,土溜主产地是牙城、水门、陇头、崇儒等地稻田。一般是冬季稻米收割后,由农民笼集后,用竹筐担到三沙。三沙渔民是用活土溜来钓鲈鱼、海鲫鱼、青镘鱼、白励鱼等。三沙所有澳口的钓鲢船所用的钓饵活土溜,全部是由李序明独家经营,因此当时三沙所有澳口的男女老少,都知道三沙盐仓街有个“土溜阿客神”。

泗洲亭旧址

仕蓝理发店,理发师“仕蓝师傅”,真实姓名不清楚,是“阿客神”的邻居,是一名挑剃头担走街串巷为群众服务的剃头匠,他剃头的手艺好,且有他自己特色的服务项目,就是剃完头,再为群众挖耳勺掏耳屎,光挖耳勺的工具就有20多种,工作时,他额头上戴一个象煤矿工人一样的电灯探灯,可以把剃头者的耳朵暗处看得一清二楚,每个剃头群众都能享受他这种特色服务,因此他生意特别好,有时等他剃头还要排队。

盐仓旧址

补锅补缸匠李序福,李序福是新街打银匠李序义的堂兄,他的家在李厝里靠近盐仓街这一头,所以也算盐仓街。他是原三沙国营洒厂的专职补缸师傅。现在三沙市场,就是三沙酒厂的仓库,酒库里有大几百口的高档洒缸,如有出现裂漏洞,都由他一个专职修补,因他手艺精湛,霞浦县城的酒厂如有酒缸出现,也要叫他去修补。有时回家也有左邻右舍请他补锅盆之类,他的手艺极其精致,有一个邻居祖传珍贵的簿如蝉翼的细瓷碗破裂,本想丢弃,他说可以把这细瓷碗修补完整,他花了二天时间,真的把有裂痕的细瓷碗修复如初,而且看不出有任何修补的痕迹。拿近察看,原来他是在细瓷碗裂缝处打了2个近似于我们现在订书机一样的铆钉,然后再涂抹一层他自已研制的补碗涂料。人称他手艺精湛有如在碗上绣花,可惜他的子女都没人继承他的手艺。

补缸

城门边有一小泗州亭,一位名叫阿千的人在亭内出售一种小吃,即用揉好的米粉团放在油和红糖中半煎半煮,熟后盛在小碟里,撒上芝麻,香甜可口,人称“阿千粿”。

蔡氏宗祠旧址

泗州亭向东至三圣宫,向西至妈祖宫。往西拐弯处是蔡氏宗祠,蔡氏宗祠是东澳蔡氏祠堂,属于蔡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是民国三沙镇区仅有两个宗祠之一(另一个是位于五澳的吴氏宗祠)。建于清末民初,东澳蔡氏清乾隆年间(1711年一1799),从晋江县港前村迁来三沙镇金山村后至东澳村,至今有300年,祠堂坐北朝南,宽22米深31米,解放初期三大改造完成后,宗祠改为东澳合作社社址,文化大革命后是东澳大队部。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破四旧”运动(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口号),狂热的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叫嚣要“烧掉妈祖宫”,三沙有识之士将宫内的四大金刚紧急转移至东澳大队部内加以保护。

妈祖宫

大殿

清代碑刻

妈祖宫建于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乃湄洲岛渔民迁来三沙定居时,直接从湄洲岛祖庙分灵传来香火奉祀,香火极盛,经常有台湾慕名来此朝拜,祈求海上平安。天后宫内保存一批清代碑刻,极为珍贵,碑刻内容除与修建庙宇有关外,还涉及古代海防、军事、中外船只的海难救护、以及保护台湾米商等,皆为难得的历史文物,历史上东澳曾是三沙口岸船只出入的主要港口,所以官府的通告类碑刻,皆竖立在天后宫外围。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这些碑刻不免遭受厄运,因天后宫的重修,被移入宫内建碑廊加以保护,现为县級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妈祖宫后门旁边是民国三沙镇公所,是镇的自治机关,设镇长1人,副镇长1人,综理镇务,分设民政股、经济股、文化股、财政建设股等,加勤杂人员有23人,解放前最后三任镇长分别为杜星辉、高忠滨、刘宜坤。

下张厝大门

上下张厝里,位于妈祖宫后门往西街巷的尽头,坐北朝南,有2个天井,上张厝建于清同治年间,深20米宽11米,下张厝都建于清光绪年间,深20多米宽14米,上厝张家堂兄长张腾蛟是解放前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曾任中心小学校长,下厝张家两兄弟,长兄张世坤是解放前国民党三沙分区书记长,胞弟张世家是县城工部人员三沙和平解放起义负责人之一,另一堂弟张世尊,民国八年(1919年)创办三沙维新小学,抗战后并入中心小学,并任中心小学校长。

桃津十景之一一“东澳归帆”

盐仓街头离东澳码头近在咫尺,每当傍晚,渔船满载而归,沙滩上充满欢声笑语,随着潮起潮落,就出现人们所赞誉的三沙胜景之一“东澳归帆”的壮观景象。

工农兵饭店旧址

老街昔日繁华早已不在,商铺只剩下一家小饭馆(原工农兵饭店),如今我们只能用影像和文字记录的方式去追忆;追忆那些逝去的点点滴滴……..

参考资料:

盐仓街老人回忆

民俗学者蔡起迪老师回忆

《三沙我的家园》

《霞浦县志》(1999年版)

《古韵三沙》

《三沙中心小学简史》(1996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