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城郊乡,藏着一座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村”的村落——靴岭尾村。它不倚仗山水禀赋,靠着一把剪刀、一张彩纸的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裁出了最动人的文化纹路与致富图鉴。
剪藏岁月:一纸一纹的根脉传承
靴岭尾村的剪纸,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这门手艺从不是孤高的艺术,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生活注脚:春节贴“福”字纳福,元宵剪花灯添彩,婚嫁剪“喜”字传情,丧葬剪冥花寄思。代代相传中,村民练就“指尖生花”绝技,为“中国剪纸第一村”的称号埋下了伏笔。



剪刀裁着时光,彩纸印着心事。走进村口,处处可见剪纸元素的巧妙融合。红色的剪纸造型装置,如灵动的艺术符号,与白墙黑瓦的民居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在此碰撞交融。


文化墙上中国剪纸第一村的题字苍劲有力,旁侧一幅巨型剪纸花鸟图栩栩如生:牡丹绽放吐艳,喜鹊登枝鸣春,既有对自然生灵的敬畏,更藏着“富贵吉祥”的朴素祈愿。这便是靴岭尾剪纸的灵魂,用极简线条,承载最深厚的文化情怀与生活热爱。

纸绘乡景:艺术浸润的村落肌理
漫步靴岭尾村,仿佛闯入剪纸艺术构筑的梦幻之境——这里不是单纯的技艺传承地,更是一座沉浸式剪纸艺术村落。



在剪纸馆,传承人刘延山老师指导村民进行剪纸技艺,指尖翻飞间,普通纸张蜕变为精美艺术品。惟妙惟肖的蝴蝶剪纸,翅膀纹路细腻如真;寓意吉祥的福字,线条流畅又充满力量。这些作品,是艺术结晶,更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村子打造了充满艺术氛围的公共空间:彩色“铅笔”搭着原木小屋,石缝处被巧思描绘上彩图,就连地上也像从剪纸童话里搬来的场景,每一处线条、每一种色彩,都讲述着奇幻的故事。在占地5000平方米的文创田园里,剪纸传习馆、大师剪纸馆、红纸屋等文化空间错落分布,敞开怀抱迎接研学游客。



此外,精心开发“剪纸+农事”“剪纸+非遗”系列特色课程,游客上午体验水稻插秧、太子参采挖,下午将作物元素剪进作品。这种“实践+浸润”模式,让研学团队平均停留时间从1天延长至3天,年吸引超4万人次。作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其以艺术赋能乡村、体验激活文化,实现乡村旅游与非遗传承双向奔赴。
纸韵生花:非遗驱动的振兴实践
剪纸艺术在靴岭尾村真正“活”了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村里构建起“大师引领+学术支撑+群体传承”的传承体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延山工作室联动剪纸博士工作站、传习馆,15名博士生扎根研究,150期公益培训培育出31名本土传承人,形成“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同时,村子打破“老手艺”的桎梏,通过合作社运作与数字化创新,让剪纸“活”到市场中。



剪纸为核心IP,村里的剪纸合作社,对村民作品进行市场化运作,开发出书签、装饰画等多元文创产品,并打通销售渠道,精准对接消费市场。“手艺变商品”的转化,既让村民增收,也让剪纸艺术借流通广泛传播。以此为基础,村庄发展“非遗+文旅”业态,游客循着“剪纸之乡”的美名慕名而来,体验剪纸、感受乡韵,人气集聚直接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乡村经济活力满满。

一把小小的剪刀,剪出了靴岭尾村的美丽蝶变。当剪纸与文旅、农耕、电商等业态深度绑定,数据给出了最直观的印证:2024年,全村文旅关联产值达600余万元,村财收入98.9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万元,分别是2019年13.5倍、2.01倍。实现了“剪纸出圈、研学火爆、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为非遗驱动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解。


非遗赋能下,曾经的普通小村靴岭尾,正焕发蓬勃生机,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稳步迈进,更成为可借鉴的“非遗+振兴”的鲜活范本。
文图来源:长寿柘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