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海参:从一粒卵到百亿链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4-09 21:41:33.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从一粒卵到百亿链

霞浦海参有怎样的成长故事?

近日,位于霞浦县北壁乡的海参育苗基地里,本土种参成功产下2亿粒海参卵。这是福建省首次实现海参苗种本土化、规模化繁育,标志着南方海参种业从依赖北方引种转向自主可控,为霞浦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们从霞浦县下浒镇海域里,精挑细选460余只种参运往海参育苗基地。基地内,十几只皮质厚实、刺形挺拔的种参聚集在孵化池角落。雄参乳白色精液如丝带般在水中缓缓扩散,雌参则释放出如尘埃般细小的卵子。

“我们目前的本土化海参苗选育,是把在福建海域里的野生海参与长期在霞浦养殖的海参进行杂交选育,从而形成一个更加优质的本土种苗。今天,我们在这边是挑选优质的养殖海参,要求是刺形好、皮质厚、生长速度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程师陈贵平说。

为打破苗种“北引”依赖,打赢“种业翻身仗”。2022年,霞浦启动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2023年“福参1号”秋苗顺利通过验收,实现“南方海参秋季规模化苗种繁育”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仿刺参育种和育苗的空白。

“目前我们已经准备了不同的品系,我们后续运用群体选育或者杂交选育,使海参品质能够得到优化,进而助力海参养殖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印庚介绍。

育好苗,也要养好参。近年来,霞浦县以技促养,探索网箱养殖模式,推动海参健康养殖。在下浒镇马坑海域网箱养殖区,记者看到一框框网箱如棋盘般整齐排列,海参在网箱内自在地舒展,刺形愈发饱满。相较于传统的筏式吊笼养殖,网箱养殖采用深水抗风浪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养殖密度,还能减少约七成的人工成本。

“政府号召‘内转外、浅转深’,现在海水养殖密度没有去年那么密,水质相比去年好很多。有专业指导员在我们这边指导工作,让养殖的海参长势更好更上一层楼,今年差不多养了1万斤海参。”霞浦县顺东发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冬法说。

为更好赋能海参产业发展,霞浦县从高校院所引智,组建乡村振兴特聘服务团,聚智推动海参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今年初,霞浦成功获批福建省首家霞浦海参科技小院,重点开展海参良种繁育、生态养殖模式创新、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产业链延伸和技术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专家们来这里指导,这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未来,我们也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养本土专业人才、推广先进的技术,服务渔民助力增收。”霞浦盈瑞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挺说。

“我们每个月会定期了解海参的病害情况,到巡诊点看他们养的怎么样,有没有病害发生,通过这个点能够向周围养殖户提供一些指导意见。今年整体海参养殖长势目前都非常好。”霞浦县乡村振兴特聘服务团团长覃盼说。

图源 闽东日报

霞浦县素有 “中国南方海参之乡” 的美誉。近年来,当地深挖“蓝色富矿”、深耕“海上粮仓”,进一步做大做强霞浦海参产业,加快构建海参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打造海参“百亿产业”。搭建金融平台,首创海参仓单质押贷,年融资规模超70亿元,为产业注入金融“活水”;成立南方首个海参交易中心,推动中国海参养殖业南北平衡发展;建设城乡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园,加快形成聚集效应。实现了从“北参南养”到本土苗种的技术突破,鲍参混养到网箱养殖技术革新,传统拉缸盐到即食海参创新。2024年霞浦县海参总产量超10万吨,占全省90%、全国30%。

2025霞浦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将于4月10日—12日

在霞浦举办

让我们相约霞浦

共同开启新航程!

记 者:陈伟滨 杨锋 魏海平 叶华明 王辉辉(宁德台) 苏江屏(宁德台)

编 辑:张烙莹

责 编:李昊锴

审 核:郑小倩

监 制:林 喜

总监制:陈秀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