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发松 摄
云雾缭绕,茶香氤氲。清晨的柘荣县乍洋乡五蒲村,在群山环抱中醒来。漫步于千米茶田栈道,放眼望去,绿意盎然的茶梯与缭绕的云雾交织,宛若一幅“茶在景中、景在茶里”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五蒲村依托一片茶叶,走出一条“茶业+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新路,让传统茶园焕发新生机,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作为柘荣高山白茶的核心产区,五蒲村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高海拔的生态,年均超200天的云雾滋养,富含硒元素的土壤。

魏发松 摄
“我们不仅要种好茶、卖好茶,更要让茶有景的韵味、有文化的根。”村党支部书记郑康生站在观景台上,望着漫山茶园信心满满。过去,五蒲村守着“金叶子”却难卖好价钱——以前怕茶青没人收,价格全凭收购商一张嘴。
转变始于发展路径的革新。五蒲村做足“茶+”文章,瞄准茶旅融合,打造“花园式”茶文旅庄园:千米茶田栈道蜿蜒起伏,观景台、茶艺长廊点缀其间,天幕露营区、网红打卡点吸引年轻游客。曾经单一的种植基地,变成了可游可赏的观光景区。
五蒲村给茶叶注入了“灵魂”,深挖“劳模文化”“白茶非遗”资源,建设研学基地,举办茶田集市、非遗展演,让“五蒲白茶”IP有了文化根基。“要让我们的茶带着故事走出去。”郑康生说。
五蒲村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给茶园装上了“智慧大脑”。

1500亩劳模示范基地里,智慧监测系统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数据,实现施肥精准到每一株茶树。这套系统让茶农从“靠天吃饭”转向“看数据管理”,确保了茶叶品质的标准化。
村里还组建合作社建设茶叶初制厂,吸引“能人”返乡创业,构建从“一片叶”到“一杯茶”的全链条体系。在标准化车间里,茶农们不仅稳获茶青销路,更学会了制作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手艺。
“合作社稳稳收茶青,还教我们做高端茶。”茶农郑邦代边采茶边说,“种茶、制茶、卖茶都有奔头!”
前端景观引流、后端加工增值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村财与村民的“双增收”。

2024年,五蒲村茶制品产值2400万元,接待访客超7万人次,茶旅对村集体经济贡献占比超60%。“茶旅促增收、增收兴产业”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活力在融合。五蒲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文化资源赋能品牌价值,一片叶子真正成为了强村富民的“金叶子”。
文图来源:长寿柘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