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宅中乡赤岩村后山林间已传来窸窣声。村党支部书记王伟华踮着脚,一手扶着树干,一手轻轻拨开铁皮石斛藤蔓,仔细检查基质的湿度。这里,正是赤岩村党支部领办的林下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这片曾被村民称为“看山护林”的生态公益林,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说起变化,种植户吴开寿最有感触:“以前这些林地带来不了啥经济收入,种植铁皮石斛,不用毁林开荒,往树上一绑就能生长,管护得当每户每年能增收1.5万元,在家门口挣钱,比以前外出打工踏实多了。”
守着绿水青山,如何变成富民资本?赤岩村在党支部引领下,依托赤岩村得天独厚的空气湿度与散射光条件,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利用本地野生铁皮石斛进行组培,发展林下仿野生石斛项目,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180多亩,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子。如今,赤岩村种植野生中药材和食用菌近290种,是传统中药材的集中种植村和宅中乡“万亩农林生态产业园”的中心区域。

“以前村财薄弱,想干事没底气,现在不一样了!” 村党支部书记王伟华指着合作社的账本,脸上满是自豪,“2024年咱们村财收入达到了29.4万元,大家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然而,村两委深知,仅靠出售鲜石斛条利润有限,要让“仙草”真正变“金草”,必须向精深加工和多元产品迈进。2023年,合作社与四川省酒业公司联手试点开发“醉斛春”牌石斛酒2款,通过对接商超、酒庄以及零售等方式出售,截至目前已实现销售额80余万元。还开发出石斛粉、石斛花茶、枫斗、石斛盆景等多种特色产品。从单一鲜品到多元产品,赤岩村正将石斛产业链不断拉长、价值链持续提升。

不止于此,赤岩村更以石斛为媒,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村里先后打造铁皮石斛产区观光区,建设百年古树上的野生铁皮石斛网红观光点、集中区产区步道,打造石斛主题村标、百草堂、石斛墙等打卡点,提升游客观光体验感。
林间晚风掠过,石斛叶片轻摇。赤岩村正以一株株铁皮石斛为纽带,织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文图来源:长寿柘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