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为钥启宏图 老区焕新谱新篇
—— 荆襄两地共探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破壁之路​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10-18 17:31:10.0  推荐人:朱德成  推荐老区: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来源:今日老区

产业为钥启宏图 老区焕新谱新篇

—— 荆襄两地共探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破壁之路​

◎通讯员 朱德成

秋雨如织,洗练出鄂北大地的厚重底色;桂香满盈,氤氲着老区振兴的蓬勃生机。10月18日,湖北省荆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锡海率领的调研团队,在襄阳市老促会副秘书长吴梅琳、史根业,以及襄州区老促会会长罗兴合的全程陪同下,躬身踏入襄州区张家集镇这片交织着红色记忆与现代农业曙光的沃土。这场跨越地域的深度对接,绝非一次寻常的参观考察,而是一场以产业为媒的思想激荡,一次为老区谋远的战略研讨,为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的破局之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科技铸魂:激活产业振兴的核心引擎​

绿神农业的千顷沃野上,一幅“低碳兴农、科技育种”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湖北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建锋的介绍,字字句句都彰显着现代农业的硬核实力:2000余亩流转土地上,优质小麦、水稻、油菜的良种科研与繁育工作有序推进,农旅科普与生产种植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作为 “湖北省十佳农民”,白建锋的实践正是襄州区产业兴农的生动缩影。​

“农业现代化的真谛,不在于规模的简单叠加,而在于科技与绿色的辩证统一,在于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可持续的价值增量。”罗兴合俯身端详着智能灌溉系统的控制面板,指尖轻抚过跳动的数据流,话语中满是对产业发展的深邃思考。这份认知,在中化农业MAP项目现场得到了最鲜活的印证。卫星遥感监测、物联网精准管控、大数据智能分析,一系列前沿技术将万亩农田打造成了感知灵敏、决策科学的“超级农业大脑”,为张家集镇建设农高区现代种业示范基地筑牢了技术根基。罗兴合与刘锡海并肩驻足于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当看到良种培育成功率提升30%、亩均效益增加200余元的亮眼数据时,两人相视颔首,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产业发展逻辑达成高度共识。​

双丰收农机合作社的机库内,无人机、智能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排列整齐,宛如一支蓄势待发的“农耕铁军”。合作社负责人详解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配套服务方案,让调研团队看到了规模化农业的坚实支撑:通过田块重整、沟渠配套、路网优化,昔日碎片化的农田实现了“宜机化、集约化、生态化”的蝶变,农机作业效率提升40%以上,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罗兴合拿起一份农机作业标准化手册,与合作社负责人深入探讨规模化推进的路径:“农机服务的标准化,是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难题的关键,更是推动农业产业从‘散兵游勇’向‘集团作战’转型的重要抓手。”这番话,点出了老区产业升级的核心要义。​

战略筑基:锚定农高区的产业跃升坐标​

官沟乡村会客厅的青砖灰瓦间,流淌着“乡村建设+民生服务”的融合智慧。这里既是村民议事的“议事堂”,也是乡风文明的“孵化园”,更是产业发展的“服务站”。项目负责人的讲解,让“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理念变得可感可触。罗兴合凝视着墙上的产业服务流程图,思绪飘向了数月前在徐窝村的调研经历:“老区振兴,产业是筋骨,文化是灵魂。只有将硬实力的产业发展与软实力的乡风建设同频共振,才能构建起可持续的振兴生态。”他提出的“法治为基、德治为魂、自治为本”理念,在此刻的官沟村找到了完美的实践注脚——健全的治理体系为革命老区产业发展营造了优良环境,而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反哺着乡村治理的效能提升。​ 作为襄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核心腹地,张家集镇革命老区的“一轴双核五基地”全域功能结构规划图前,围满了认真聆听的调研成员。罗兴合手持激光笔,精准指向规划图上的关键节点:“张家集镇覆盖的13个村,是农高区现代种业示范基地的核心支撑。我们以中化农业MAP项目为龙头,联动绿色种植示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同步布局现代农业、绿色智慧农业、现代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科技服务业,就是要实现从‘基础夯实’到‘产业勃兴’的能级跃升。”他进一步补充,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已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土地流转增值率达20%,真正让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老区群众。这番话,不仅展现了襄州老区产业规划的前瞻性,更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初心。​

协作聚力:书写老区产业的时代答卷​

车间里的机器轰鸣与参观场讨论会上的思想碰撞交织共鸣,一场关于老区产业发展的深度对话热烈展开。罗兴合以“三看三增”理念为核心,系统阐释了襄州老区的产业振兴逻辑:“面向未来向前看,锚定科技兴农的战略方向;放开视野向外看,主动融入区域发展的大格局;立足本地向内看,深挖红色资源与生态禀赋的独特优势。最终实现集体增效、农民增收、土地增值的核心目标。”他以徐窝村的红色农旅融合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整合革命遗址、生态田园与现代农业资源,打造“红色基因+绿色产业”的示范样板,让红色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精神密码”,让绿色产业成为红色老区的“致富引擎”。​

刘锡海对襄州的产业发展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襄州以产业为纲,以科技为翼,以协作为本,走出了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全省革命老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襄州方案’。”他透露,荆门市正谋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期待与襄阳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在良种培育、智慧农业、农旅融合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是老区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罗兴合的话语掷地有声。两地老促会当场达成共识,将建立产业项目合作清单,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推动人才双向流动,共同破解老区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市场等难题。这场跨越山水的调研,最终凝结成一份沉甸甸的协作共识——未来将以张家集镇农高区建设为纽带,联合开展良种试验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培训、农旅线路开发等合作项目,让荆襄两地的老区产业发展在协同中提质、在联动中跃升。​

暮色四合时,调研团队仍驻足于中化农业MAP项目的示范田边,晚风拂过金黄的稻穗,送来丰收的预告。罗兴合望着眼前连片的现代化农田,对随行人员与荆门客人说道:“老区的产业振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征程,需要我们以钉钉子精神抓项目、以创新思维谋发展,让每一个产业项目都成为老区群众的‘幸福载体’。”他的目光望向规划图上即将开工的现代食品加工园,那里正承载着襄州老区从“种得好”向“卖得好、加工得好”转型的新期待,也预示着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的更广阔未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