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逃往江南的国民党残余势力。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5月16日至17日,解放军攻克华中重镇——武汉。嗣后,部分部队会合湖北军区独立一师、二师挥戈西进。7月,连克沙市、宜昌。8月13日,解放巴东江北地区。在解放军的威逼下,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14兵团司令、湘鄂川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湖北省政府主席、第三兵团司令朱鼎卿带领10多万残兵败将仓皇退却,龟缩在以恩施为中心的鄂西南和湘西一带,亡图凭借崇山峻岭作最后的垂死挣扎。
(一)解放军挥师南下解放恩施
1949年10月下旬,为彻底消灭湖北境内之敌,解放鄂西南人民,同时也为西南战役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在宜昌成立了以中共湖北省委第一副书记兼湖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王宏坤,湖北军区参谋长张才千为首的鄂西南战役指挥所,率第四野战军的四十七军、五十军、四十二军之一二二师、一五五师,以及湖北军区独立一师、二师,在第二野战军十一军的配合下,发起了以解放战略重镇恩施为中心目标的鄂西南战役。
独立一师配合四野大军,一举击溃先后盘踞巴东江北之敌第二军、四十一军、一二四军、一一八军、一二七军的各一部和保四旅、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孙元良兵团3个师、县保安团一部、地方团阀的边江大队、巴北支队、反共自卫军、反共游击队、川东支队等共3万余人,最后全部解放江北。
10月29日,鄂西南战役指挥所命令独立一师、二师、五十军和四十二军的一五五师,进攻巴东野三关一线之敌二军、一二四军;四野四十七军2个师和二野十一军,由湖南龙山直插咸丰,截断敌人退往四川的后路;四十七军的一二四师部署在长江以北的巴东、兴山地区,钳制江北之敌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的一二七师,对盘踞在鄂西南的国民党部队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10月30日晚上,湖北军区急电指出:固守鄂西南之敌有逃跑迹象,命令独立一师、二师迅速攻下通往恩施的娃娃寨,向鄂西进军。同日,独立一师在张才千的指挥下,从兴山以南的香溪渡过长江,分两路向朱砂土、风吹垭进攻。11月3日,解放巴东县城。
《恩施州革命遗址遗迹总览》(恩施州老促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记载:“10月30日,湖北军区独立第二师师部率四团、八团,从长阳天岩坪出发,经金竹顶、姚坪、响板溪、牛坪、梅家湾、香炉山向巴东境内娃娃寨前进。为攻克这一通往恩施必经之天险,师部决定以前卫八团为主攻,四团为预备队随师部前进。11月3日,前卫八团从正面向山顶实施强攻,击溃敌军,占领娃娃寨。取得解放鄂西南第一次战役的胜利。”
接着在绿葱坡歼敌二二三师一部,俘敌700余众;另一路在建始茅田歼敌保安团一部,俘敌鄂西南八县联防副总指挥邓子云。同日,独立二师在政委兼恩施地委书记李人林、师长王定烈的指挥下,从天岩坪出发,冒着连绵秋雨,在泥泞的山路上以日行80华里的速度,追歼敌人的警戒部队。11月4日,在巴东以南的娃娃寨,攻占敌一二四军的六十师阵地,歼敌800余众。恩施县东部之崔家坝、鸦鹊水率先解放,打开通往恩施的门户。同时,独立二师在龙潭坪与独立一师会合,向恩施急行军,沿巴东至恩施、咸丰公路并肩追击南逃之陈克非(国民党第二十兵团中将司令官)兵团。
巴咸公路沿线的陈克非兵团锐气大挫,与解放军稍有接触便丢盔卸甲,潮涌一般仓皇逃命。从巴东、建始溃败下来的敌军,不顾宋希濂“节节抗击,轮番撤退”的命令,如潮水般涌入恩施。逃到恩施的湖北省政府人员、伪国大代表,一个个丧魂失魄,争车夺马,往四川方向逃窜。宋希濂对部属也失去了控制,于11月5日偕同陈克非乘车撤至咸丰。恩施只留下一一八军之五十四师的1个团、二二三师一部和湖北绥靖部队1个团以及1个保安大队防守,分布在龙凤坝、旗峰坝、土桥坝、凤凰山、五峰山及城区部分地带,企图阻挡解放军的强大攻势。恩施城内守敌及军、警、特、政人员,为延迟我军推进速度,趁机造谣破坏,制造混乱,导致学校停课,店铺关门,厂房机械遭受损失,邮电运输设施遭受毁坏,居民四下逃散,整个恩施山城沉浸在万般惊恐和慌乱之中,街巷狼藉满目。
11月6日凌晨,湖北军区独立二师不顾连日作战的疲劳,从建始挥师恩施,追歼残敌。独立二师党委向急行军中的部队发出号召:“一定要追上敌人!”“打好在湖北的最后一仗,不捉五千俘虏,决不罢休!”全师指战员精神振奋,轻装疾进,于当日下午进抵恩施龙凤坝,击溃守敌二二三师警卫营,歼敌近300人,还在向家村歼敌50多人。黄昏时,兵分两路,一路追至小渡船,一路追至恩施城东土桥坝,敌稍加抵抗,即撤出阵地,逃入城内。有300余名敌军在朦胧夜色中钻进了独立二师队伍,当即被缴械活捉。解放军又乘胜攻占了凤凰山、五峰山,俘敌80余人。
敌军退过清江之后,急忙放火焚烧清江桥(原名中正桥),以阻挡解放军入城。独立二师先遣部队即八团三营集中机枪火力,压制桥西火力点并扫射烧桥之敌,将守桥的敌人击退。同时,三营由老百姓带路从井儿湾浅滩涉水过河进入城区。经一小时战斗,守敌放弃抵抗,纷纷从南门、西门逃跑,来不及逃出城的1个连当了俘虏。当晚7时左右,鄂西南政治、军事中心——恩施城宣告解放。
根据上级决定,独立二师政委、中共恩施地委书记李人林等一部留在恩施开展政权建设;独立二师师长王定烈率2个团的兵力追击南逃之敌。
(二)行政工作队的建立和进驻
早在1949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为配合鄂西南的解放战役,接管旧政权,建立人民新政权,决定从解放区抽调干部400多人组成恩施地区行政工作大队。这些干部来源于省抽调的干部,东北、华北南下的干部,中原大学、江汉公学、豫西干校、湖北革大的学员和军队转业干部等,下设5个中队。
经中共华中局批准,9月28日,中共湖北省委通知:中共恩施地委由9人组成,李人林任书记,李蔺田任组织部长,密加凡任宣传部长,徐达三任社会部长,周敬学任专员,史占道任副专员,王定烈任恩施军分区司令员,江贤玉任副司令员,徐斌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人林、王定烈、周敬学为地委常委。
8月8日至9月19日,被抽调到恩施地区行政工作大队的干部陆续到达宜昌集中整训。分配到恩施县行政干部工作的118名干部编为第三中队,其中党员42人,团员10人;女干部5人。中共恩施县委书记王英先兼三中队党支部书记,县长张树林兼中队长。整训时间,中共恩施地委还派县长张树林列席宜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学习他们的经验。由于恩施是地区行署所在地,要求恩施的各项工作先走一步。
10月20日,恩施县行政干部工作中队离开宜昌,渡过长江,进至距宜昌市12华里的太平桥住下,进行为期7天的爬山、行军训练。10月26日,踏上前往恩施的征途。这时,随军疾进的工作队干部包括在宜昌吸收的一些通讯、炊事、勤杂人员以及暂留病、妇、孕等27人外,全中队有120多人。从宜昌到恩施,中队是跟随独立二师行动。自宜昌出发,入长阳,过巴东,经建始等地进入恩施,一路都是山地,全靠步行,加上天天阴雨连绵,道路泥泞,行走困难。
由于部队是边作战边前进,工作队在行进中还要防备土匪和国民党散兵游勇袭击,因此中队人员属集体行动,基本上是轻装,每人1袋米,1个背包,武器并不多,每个小队配备有几支长短枪,用以站岗放哨和应付突然事故。后来行进到野三关,才每人配备武器,全部武装起来,并且每个小分队还配了一挺机枪。
28日,在野三关,根据沿途了解的恩施情况,将全县初步划定为城关、龙凤、芭蕉、屯堡、新塘、鸦鹊6个区32个乡镇,并配备县、区干部,中队对各个小队的干部进行分配。同时由于解放军进军神速,为了跟上军事形势的发展,迅速接管各地政权,以免造成地方社会秩序混乱,还抽出10名骨干成员组成先遣队,随第一线部队在战斗中前进,编入十一团政治宣传队,随军作群众宣传和书写标语等活动,主要任务是接管县政府和城关区。工作队的其余同志在部队稍后行进。
11月4日,解放恩施崔家坝(即鸦鹊区管辖的乡公所驻地),分配到该地的干部迅速接管了旧政权,乡公所人员接受解放军管理,并交出了全部枪支10余支和弹药。随后,恩施县行政工作队陆续进驻恩施城。
(三)恩施县人民政府及其区政府宣告成立
11月7日,恩施解放第二天,中共恩施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中共恩施县委由王英先、霍震、曹辉、洛君、袁英等5人组成;县委书记王英先(当时称呼为政委),组织部长霍震,民运部长洛君,公安局长曹辉;经省人民政府任命,张树林就任县长。
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进驻原国民党恩施县政府所在地(即现在的文管所,原名奎星楼),立即履行人民所赋予的神圣职责。当时,国民党县政府人去楼空,只有几张烂桌椅,地面散布着文件纸张。随后有一部分旧县府的人员来报到登记,他们有的被安排参加旧人员学习班学习,有的被遣散回家。
全面工作由县委统一指挥部署,各项具体工作则由政府出面处理。县人民政府人少事多,日常办公机构有一个秘书室,工作人员只石渊一个人;此外只设一个财粮科,工作人员虽然多几个,但有关财政、税收、粮食、工商业、支前和接收敌伪财产等工作都由这个科来管。
到11月10日,除先遣队随独立二师在11月6日进入恩施县城外,其余的县行政工作队人员随即陆续到达。鸦鹊区的干部在途经鸦鹊水时就地留下开展工作,该区辖熊家、白杨、鸦鹊、崔家坝、沙地、麦淌等6个乡,赵德三任区委书记兼区长,李东正任副书记。其他各区干部到达恩施城后,相继奔赴各地。
11月10日,县人民政府公安局奉令成立,地址设舞阳坝原国民党县地方法院旧址(今市公路段)。11月12日,城关区人民政府奉令成立,地址设在中正街44号(今六角亭招待所。中正街现为解放路)。城关区辖恩施城区范围及近郊区域,袁英任区委书记兼区长,翁继东任副区长。其他各区人民政府也在此前后相继宣布成立,并迅速接管旧政权,建立人民新政权。
龙凤区辖龙凤、向家、七里、燕子、和湾、三岔6个乡,王克任区委书记兼区长,庞伟任副区长。该区是重点区,分配的干部最多,有30多人,其他各区只有十几个人。屯堡区辖屯堡、龙马、杉木、太阳、木贡、板桥6个乡,郭增才任区委书记兼区长,宋世茂任副书记。芭蕉区辖天桥、黄泥、芭蕉、白果、见天、桅杆、大集7个乡,安二友任区委书记兼区长,吴宝忠任副书记。新塘区辖花被、红土、石窑、新塘、峁山、济安等6个乡,张玉堂任区委书记,当时未配区长。后县大队民运股长曹建民任区长(保留军职)。
当时,由于刚解放的一段时间里,各区党组织尚处于未公开状态,对各区的区委书记均称为政委,对外以区长或政委的名义开展工作。这样,在恩施解放后不太长的时间内,县、区行政机构已初具规模,迅速行使政府权力。
(四)恩施县解放前后的社会状况
恩施县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军队在逃跑前曾强拉大量民夫,人们害怕国民党军趁机掳掠破坏,更害怕两军交战时受误伤,加之国民党的欺骗宣传,不少老百姓对人民军队、对共产党的政策不了解,许多人离家躲避。所以,在解放军进城的次日,城内关门闭户,市场萧条,街面上冷冷清清。虽有少许人在街上往来溜达,但多数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注视着局势的发展。但城内外秩序很平静,没发生骚乱。
第三天城内行人逐渐多起来。人们见到的解放军指战员,个个精神焕发,说话和气,待人有礼,头上红五星闪闪发光,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端正醒目;夜晚还有许多解放军战士在街边屋檐下露宿,不侵扰民宅,使人们感到新奇和感动。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佩戴“恩施军政委员会”的臂章,走街串户,访问宣传,劝导人们安心复工复业复课。人们的心情踏实了,他们陆续回了家,商店逐渐开了门,城里到处飘荡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声。人们看到解放大军源源不断地穿城向西南方向前进,也没有听到远处传来枪炮声,知道国民党溃兵已越跑越远了。
县委根据地委指示,迅速确定当时的中心工作:一是安定社会秩序,由政府工作人员走街串户,张贴标语布告,演讲宣传,鼓励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或召开各业职工大会,号召恢复生产。二是征粮、借粮,支援前线,为积极支援解放大军向西南挺进,就地解决人民政府的干部给养,按照“粮多多借,粮少少借,无粮不借”的原则借粮,后由借改为征。县、区、乡分别成立支前委员会,其成员主要为已投诚的旧政权人员。三是接管、收缴各地国民党残余部队及乡保武装的武器弹药,对国民党军政人员进行登记,向他们交待政策,要求他们动员流散、藏匿的其他国民党军政人员投诚、交出武器弹药。
11月9日,县人民政府发布通令,号召所有的旧政权机关人员投诚报到。在随后20天招降工作中,争取全县32个乡镇公所投降,伪绥靖团大部人员也被迫出来缴械投降。招降伪政权人员400人以上,其中区营以上8名,含副团长,正、副营长,两个科长,两个区长;伪绥靖团连以下人员60名。对投降人员部分录用外,其余遣散。
到12月底,在两个月时间的恢复社会秩序和支援前线活动中,恩施县城内工人首先响应政府号召恢复生产,修复破旧汽车投入运输;恩施城600余家商店先后开门营业。入库粮食约160万斤。县、乡支前委员会发动全县人民供给过境解放军部队粮草,先后出动长途民力1600余人次,运送粮草1.5万公斤、棉被80床、军鞋7000余双;出动短途民力3万余名,运送粮、草、柴等,完成了支前任务。
(五)恩施山城召开庆祝大会
11月20日下午,为庆祝恩施人民解放,在老城体育场举行了联欢大会,参加庆祝活动的有工人、农民、妇女、学生、店员、商人、居民、干部和解放军等各界人士5000多人到会。大会场是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格外引人注目,画像两侧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党旗,主席台两边坐着地、县党政军领导同志和各界代表,参加会议的群众都在台下席地而坐,整个会场庄严肃穆,红旗招展,歌声嘹亮,一片欢腾。
大会开始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首任中共恩施地委书记、恩施地方军政委员会办事处主任李人林和恩施县长张树林都讲了话,李人林在讲话中说:“目前我们的任务是,第一,消灭反动武装,安定社会秩序,只有肃清匪特,才能安居乐业进行生产。解决匪特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和平解决,就是敌伪武装向解放军及人民政府投降,可以宽大处理,准予立功赎罪,重新做人;二是武装消灭,大家要广泛宣传我们对匪特的政策,叫他们迅速投降缴械。第二,克服一切困难,支援前线。我们要忍受暂时的困难,只有克服这些困难,全中国才能迅速解放,才能很快地全力地走上新中国的建设阶段。第三,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工人复工,商人复业,学生复课。”
张树林县长在讲话中说:“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庆祝解放。第一,全恩施人民要努力支前,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支援解放大军解放大西南。第二,要恢复和发展生产,使破旧的恩施变为繁华的新恩施。第三,要把敌人潜藏的财产(包括武器弹药在内)报告政府清点接收,安定社会秩序。”各界代表都在会上发了言。
会后,举行了浩浩荡荡的群众游行,队前高举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画像,解放军文工团腰鼓队敲着腰鼓,南下干部和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扭秧歌,盛况空前,街道居民群众看热闹久久不愿散去。当晚,第四野战军第五十军文工团和军分区文工团分别演出了《血泪仇》《白毛女》歌舞剧。这一场面,震撼着人们的心,使在场观众受到了深刻的启发教育。
人们欢庆恩施解放,人民拥护人民政府成立,工人纷纷复工,学校师生复课,商店恢复营业,市面物资充足,物价日趋稳定且呈下跌趋势,社会秩序日渐安定。恩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恩施的反动统治和腐朽的社会制度,开始建立新中国进步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恩施县各族人民彻底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
——此件根据《中国共产党恩施市历史(1919—1949)》(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恩施县志》(1840—1982)(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有关资料整理。
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