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乡村咋振兴?保康这样干!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1-04-26 11:38:06.0  推荐人:朱德成  推荐老区: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来源:今日老区

通讯员 朱德成 史根业 袁飞/文图

一条条蜿蜒舒展的革命老区通村公路盘山而绕;一幢幢造型别致的革命老区农家小院焕发新姿;一座座古色古香的革命老区亭台楼榭自成一景;一个个美如画卷的美丽革命老区乡村游人如织……

脱贫攻坚亮点多 桩桩件件都出彩

保康是湖北省74个革命老区之一,是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深度贫困县和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全县版图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57个村、19个社区,总人口26.9万。全县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489户83075人,贫困发生率为53.6%。截止2020年11月底,全县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销号,65个贫困村已于2018年全部脱贫出列。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保康退出贫困县序列。

翻开保康县脱贫攻坚成绩单,桩桩件件都出彩。

亮点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14年全县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489户83075人,贫困发生率为53.6%。截止2020年11月底,全县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731户82415人,其中未脱贫人口0户0人,贫困发生率为0。全县65个贫困村已于2018年全部脱贫出列。

亮点二: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实行“菜单式”产业扶贫,推行直补到户、龙头带动、资产收益、入股分红、旅游带动、转移就业等“六大”模式,引导、支持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结合保康山区实际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出台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对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以奖代补,5年来全县累计兑付到户产业奖补资金3.75亿元,贫困户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由2013年的2660元增长到2020年的9720元。大力开展金融扶贫,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760户4.8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贫困户产业发展。

亮点三: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全县共建成各类饮水工程2637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063户,其中“四类”重点对象4185户,非贫困户“非硬伤户”878户,全面解决了农村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新建10千伏线路450.6公里,35千伏线路87.1公里,新建35千伏变电站2座,新建及增容台区620个,新建低压线路2140.3公里,实现了每个自然村都通动力电。全县257个行政村宽带和4G信号均已通达,1126个自然村通宽带915个,固定宽带接入达到8.69万户,通信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亮点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保宜、麻竹、谷竹高速相继建成,境内高速公路里程123.1公里。保神高速预计年底通车。郑万高铁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5年来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897.1公里,窄路面加宽308公里,公路提档升级工程765.5公里,安防工程1277.8公里,建设农村客运候车站亭282个,村村实现了通水泥路、通客运班车。新建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和住院综合楼,新建、改扩建村卫生室20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达标率100%。新建、改扩建校舍11.4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16.8万平方米,消除危房4万平方米。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257个、农家书屋276家,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亮点五: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将文化小康与精准扶贫结合,大力实施“十星创建”、典型带动、文化惠民、技能培训等工程,鼓励贫困群众辛勤劳动、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加大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政策支持,激励致富带头人因地制宜发展脱贫致富项目。店垭镇大林村57岁的盲人郭大荣身残志坚,在自强脱贫的同时,带领14户贫困群众致富,入选了“荆楚楷模”“中国好人榜”。

亮点六:基层服务、基层治理成效显著。大力实施“红色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全县257个村党组织书记中,“能人型”党组织书记有190名,比例达到74%。实施基层党建“五强创示范”,按照“建强一个党组织、发展一批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创新“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推动了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互促共进。

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已摆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桌面”上。

2021年4月8日,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在保康县调研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指出,要强化探路领跑、创新创优的自觉和锐气,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保康特色的经验和典型。

马旭明在刘家坪村调研时了解到,近年来,该村探索“党建+市场主体+产业”模式,先后建成荆山玉展示中心、休闲树屋、水上乐园、登山步道等项目,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不少村民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发展农家乐,不仅自己实现增收,还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致富。马旭明对该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表示肯定,强调要继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乡贤、能人尤其是年轻人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4月初,襄阳市老促会组织各县市区老促会长、秘书长召开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研讨会。会长张克启在讨论时强调,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保康的公路沿线拥有独特的优美风景,要积极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产业,打响红色乡村旅游品牌,带动老区村民增收致富。要做好红色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平台,提升游客尤其是自驾游客的旅游体验。要扎实做好革命老区农村物流的研判工作,革命老区镇、村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物流资源,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让老区村民在发展产业时更省心。

时值春日,乍暖还寒,但在保康革命老区乡村,道路升级、河道治理、农田改造、基地建设依旧马不停蹄、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是中国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起点、新征程。2018年以来,保康高起点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开局好、亮点多、成效显。如今,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谐画卷在保康革命老区大地徐徐展开……

产业强起来 腰包鼓起来

2020年11月下旬,在革命老区陈家湾村二组中畈新建村民居住小区建设项目现场,7幢精致的三层民居已基本完成主体施工,10余名工人正在加紧进行内部装修。“多亏了村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带着乡亲们一起干活,让我们多了一份收入。”说话的中年女工名叫余炳莲,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股骨头坏死、卧病在床,孩子还在上学,仅靠几亩薄田维持一家生计。

2017年,村里工程队负责人张元启得知她的情况后,将其吸纳进自己的工程队。如今仅靠在工程队打工,余炳莲就能年入近4万元,丈夫的药费、孩子的学费,不再犯愁。

革命老区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细数陈家湾村的振兴之路,便是一条产业振兴之路。

2008年,刚上任的村支书张元龙就遇到一系列问题——早年沮河上游修建水坝,河床萎缩后给村里留下上百亩无法耕种的滩涂地,既影响乡村面貌,又制约产业发展;多年以来的因循守旧,导致该村即便背倚集镇、陆路发达,依旧以单一的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收入低,效益差;经济落后带来人力外流,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益发凸显。“陈家湾村是革命老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要依托红色旅游开发,大力发展林果采摘、农产品深加工、红色旅游配套服务,深入推进农业与红色旅游、休闲等产业有机融合,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支“两委”集思广益,得出发展之策。

此前,通过争取沮河流域治理项目,陈家湾村将闲置多年的荒滩平整利用,统一流转、变废为宝,保留部分水体打造水上乐园、网红桥、垂钓园等水上娱乐观光园区,形成了乡村红色旅游核心支点,将荒滩变为商家必争之地。

在此基础上,该村还积极招商引资,充分激活民间资本,迎来“商客”,加速构建和完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经过努力,投资5000余万元的现代化大型冷水米加工厂在曾经的荒滩上拔地而起,成衣加工厂、八斗食品加工厂火速推进,以“酒坊、油坊、豆腐坊”为核心的三坊街加工厂房接连完工,络绎不绝的外地客商涌入……

如今的陈家湾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闲置多年的滩涂地被改造成花园式沿河景观带;未曾有效开发的近300亩林地变身为集种植、观光、采摘于一体的林果基地……

据张元龙介绍,2020年,该村人均年收入1.8万余元,村集体收入3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留在家乡,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张元龙对村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像陈家湾村一样,突出“一村一品”,坚持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村庄比比皆是。

革命老区马桥镇分路碑村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外地企业老板,成立颐养食安生态休闲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25户,投资2000万元,流转山林土地500亩,发展药材350亩,种植果树150亩,建成药果产业、林下种养、水上漂流、养鱼垂钓、休闲观光、农家餐馆等项目,让农民变农工,社员成股东,实现了租地收入、劳务收入、分红收入、服务收入,带领村民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

产业兴旺是奠定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2019年,该县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资金3亿元,启动5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完成补短板强弱项建设项目396个。2020年又启动了102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已完成投资3.7亿元,完成建设项目703个。

扮靓老区容貌 打造宜居乡村

过去,过渡湾镇二堂村方家坪居民小区紧挨河边,居住密集,路边厕所、猪圈、弃用房屋随处可见,村民经过时,臭气熏天,加上巷道狭窄,进出不便,群众意见很大。

2020年11月以来,二堂村村干部分片包户对该小区环境进行集中整治。村干部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拆除旱厕、猪圈、牛栏、土坯房。空间腾出后,村里统一标准和风格,兴建公厕6个、工具房15间,同时打通出村路、打造景观节点、建设休闲廊亭、铺设石子路、安装景观路灯、增绿添景,村庄“容颜”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高。“把原来臭烘烘的猪圈、厕所都推了,以往的泥巴路现在都变成了水泥路,确实亮堂得很,跟街上一样。”二堂村村民朱植友娓娓道来。

二堂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勇告诉笔者:“针对方家坪居民小区脏乱差问题,村里以‘五清三建两管一改’为抓手,做好‘拆、建、洁、绿、美’五篇文章,打造‘路畅、景美、宜居’的环境整治循环线。先行先试开展‘四员合一’,配强生态环境管护员7人,配齐环卫设施,实行‘一月一评比一公示’,建立卫生清洁收费制度,把村庄建得更美、更宜居。”

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着力改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才能扎实稳步推进。

城关镇朱家厂村按照“拆通畅、码整齐、扫干净、保常态”的要求,应拆尽拆,能改尽改。拆除废旧房屋、猪栏等“小房子”33个,实施“厕所革命”改造225个。新建人工湿地3个,铺设污水管网3850米,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开展小流域治理,投资20余万元清理河道“四乱”,转移高速公路建设弃渣6000余立方米,清理河道垃圾7吨,关停商混站、砖厂、配矿场等经营主体5个,守护了一方蓝天碧水。

刘家坪村创新“四分开一转运”垃圾分类工作法,实行户初分、村细分,边沤肥、边卖钱,先转换、后转运,把垃圾废物“吃干榨净”。实施“厕所革命”,新建公厕3座,改造户厕110个,全村水冲式厕所实现全覆盖。采取人工湿地方式,对农户生活污水进行了集中处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据了解,近两年来,该县共建成11个集镇垃圾压缩站和可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基本建成。持续开展村庄清洁攻坚行动,以农户为主体,“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以村为单位,“清洁水源、清洁道路”,以交通干线为重点,着力打造“襄关线”“保宜线”等环境整治示范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明显提升。“这里不仅生态宜居,而且成为每一位游客亲近自然、避暑休闲、旅游观光的绝佳体验之地。”笔者在刘家坪村采访时,村支书王志文自豪地说。

春风化雨润心田 革命老区倡新风

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魂”立“形”正。

在城关镇的“广场夜谈”活动中,镇村干部现场向群众述职,群众当场提出建议。“从村民角度来看,文明程度与环境优美、生活保障和乡风治理密不可分。”城关镇党委书记方东海坦言,每一件小事都是文明建设的基础。“‘广场夜谈’让大家‘当面锣、对面鼓’,村民对交通、公共设施建设等问题及时反映,镇村干部对群众想什么、需什么、盼什么,也有了更精准的了解。”

保康县开展乡风民风评议,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和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发挥村民小组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保康县老促会副会长吴天星介绍,治理乡村,关键要让村民成为主人翁,“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人,也是受益者”。

因村制宜、竞相实践的同时,寄托文明乡风的载体不断增多——乡愁馆、民俗文化展示馆、非遗文创馆、书院等纷纷建起,不仅留住乡村原貌,还用传唱千年的佳话感育人心。

同时,保康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道德模范”“保康楷模”“保康好人”等评选活动。2020年以来,先后举办红色文艺轻骑兵、全民健身、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3200多场次。

城关镇郭家庄村,青山映碧水,秀水穿村过,走过河堤,只见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舍。这里风清气正、民风淳朴,2019年荣获“省级生态文明村”“城乡环保先进单位”等称号。

在村口便民服务亭旁边,两大块展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简明扼要地写着郭家庄的《村规民约》:“长有慈、少有孝、邻里间、多商量;讲卫生、好习气、环境美、有秩序……”

当然,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在郭家庄村,即使在农闲,也见不到不文明现象,老百姓一年四季谋事干、奔富路。

村里还定期对十星级文明户、尊老爱幼好媳妇、环境治理先进模范、脱贫致富明星等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奖励,让广大群众比有榜样、学有方向。近20年来,郭家庄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可以说现在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1996年,村里就制定了《村规民约》,但效果并不明显,个别老百姓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不文明行为,村干部只能不定期开展培训教育,耐心劝导。2019年,村里把《村规民约》编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三字经’,在村里广为传唱。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规范了自己的言行。”该村党支部书记詹义才说。

近年来,郭家庄村将推进乡风文明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村情实际修订《村规民约》,使不比排场、不铺张浪费、不赌博斗殴的文明乡风得以建立,引导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了村民素养和乡风文明。

该村还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国学讲堂开展家风教育、文明宣讲等活动,形成了“出家门看文化,与人交送文明”的良好风尚。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关爱特殊人群、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向上向善力量。广泛开展普法宣讲、文艺演出、关心关爱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

此外,该县改造了影剧院,实现了乡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村级文体广场覆盖率达95%以上。开展省级文化小康示范县、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建成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通过一系列文化创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素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文化基础和组织基础。

山乡巨变起宏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保康全面释放发展动能,铺展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