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情讲好“3月5”的故事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19-11-10 16:18:53.0  推荐人:翟元斌  推荐老区: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  来源:今日老区

用温情讲好“3月5”的故事

翟元斌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3月5”指是上个世纪的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开启了全国学雷锋活动而确立起的雷锋题词纪念日,或者叫学雷锋活动纪念日。

从那以后,每年的3月5日前后人们都会涌到具有雷锋文化象征意义的场馆、广场,向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士兵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为“红色朝拜”。

纪念时间的设立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对人们形成共同社会记忆发挥十分重要影响。正如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指出,“一个人对时间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延续的意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对该社会制造的这种延续之形象的意识。” 纪念是一种文化,寓文化于活动之中,又兼具传承文化、生成文化、传播文化的功能。

3月5的纪念活动通过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定格和放大党和人民忠诚的战士雷锋形象,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影响人们的情感倾向和政治选择,进而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心入脑,增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动力。

还是在十七年前的一个3月5日,我曾在一个很热的论坛写下这样的文字,“一个日子能够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这种关注要么倾注虔诚与激情,要么夹裹厌倦与嘲讽,也许会是掠过耸耸肩头的末置可否……这个日子就是三月五。------ 我写下这些文字,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在这种特别的载体上,只是出于一个简单的理由。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雷锋,他那么平凡而又那么伟大。我要告诉大家雷锋可能诞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他的某些做法可能在今天已不和时宜,但他的精神内核却是永恒的。雷锋的名字已远远超出他个人的称谓,成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意蕴丰富的文化载体。今天的雷锋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道德生活的一部分,并构成最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原则。3月5已镂刻在中国的纪年表,3月5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成长。3月5一个追求至善至美的中国人精神和道德清理的圣节。”

经验证明,全国学雷锋活动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依然保持蓬勃发展势头,这个活动的成熟度、热度以及保鲜度,是任何社会活动无法比拟的。“3月5”,一个极具红色文化象征的题词纪念日,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凸显了我们党重视先进文化建构,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自觉。

记忆与传承便是“3月5”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词。“记忆——过滤和沉淀生命的存在,传承——加厚和垫高信仰的价值”,体现了纪念文化应该有的高度与厚度。“3月5”,前后围绕记忆与传承热词,人们时时刷新信仰的脸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表社论,或者署名文章,充分阐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及其后继者为雷锋题词的重要意义,论述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鼓励学雷锋活动结合时代需要创新发展。各地相应以论坛、座谈会形式组织学习与讨论,把纪念活动引向深入。而各类诗歌朗诵会,文艺汇演、书画笔会更是将大众的激情揉入生硬的理性逻辑框架,使纪念活动充满温情。

“3月5”所蕴含的就不仅是一种记忆和怀念,更是一种反思和领悟。当人们梳理以往的思想与行程之后,打起背包在崭新的土地上所要迈出的,是目标更加明确的“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做事”的雷锋之路。“守正创新”成为“3月5”纪念文化的思想特征;以雷锋题词为指导,走雷锋成长的道路,成为“3月5”纪念文化的主流话语。

如果说,“3月5”纪念文化,肇起于人们对领袖的尊崇,对雷锋的热爱而约定俗成,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为标志,“3月5”纪念文化具有了建章立制的性质。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中,提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九个项目,其中有三项明确规定在3月举办。这些规定标明,党和人民在持续不断的“3月5”纪念活动中,通过发掘纪念资源、完善纪念机制、凝练纪念思想,将纪念仪式规范化、纪念习惯制度化,初步构成“3月5”纪念文化的基本形态。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祭扫雷锋墓,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总书记代表新一届党中央,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启的学雷锋活动光荣传统的回应,是面对现实和未来,不忘初心,坚守与超越,将红色经典进行到底的郑重宣示,将“3月5”纪念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要讲好“3月5”的故事,它讲的是新时代雷锋精神永恒的故事,是关于你和我的故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