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莲花:仰山文塔 ​——永远的乡愁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 刘晓林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0-06-04 17:20:53.0  推荐人:姜斌  推荐老区: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  来源:今日老区

(文/图 刘晓林)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可我的乡愁,却是莲花路口老家那座距今已有436年历史的仰山文塔。

(一)

我的老家在路口镇(旧时称“路溪”)庙贝村田南,自我懂事起,每当我站在家门口,向远方眺望,在不远处的田垅中,矗立着的那座仰山文塔,总是让我全神贯注看上它那么一阵子,多少次燃起想探个究竟的冲动,她像是我心中的灯塔,照亮着我的人生之路;她是咱路溪人的守护神,守护着一方平安;她是咱路溪游子心中永远的乡愁。

小时候,坐在门前的樟树下的石板墩上,奶奶在断着豆角,我总是摇着奶奶的大腿,指着远方的古塔,总想要奶奶告诉我那远方的古塔是什么?什么时候建的?为什么建在田垅中间而不建在村之中央?为什么要建个古塔等等诸如之类的问题?

奶奶是村里刘氏的长辈,大伙都尊称她“思厚奶”,奶奶又是当地老中医,治好许多肝炎病人,知道的东西自然多些,每当问起那古塔时,奶奶总会慢条斯理、津津有味的讲起仰山文塔那些传奇故事。

奶奶说,那可是咱们路溪刘氏大家族的神塔,全乡所有村的老百姓不论从哪个角落都可看到神塔,都受到了神塔的保护。我们的先祖是从安福笪桥迁过来的,也有中途从永新仰山三门前村迁移过来的。据族谱记载:永新仰山刘氏起初也是从安福笪桥迁过去,因仰山三门前刘氏繁衍较快,人多,田地有限,一部分先人便辗转迁徙安福萦陂,后听族人介绍说路溪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刘氏繁衍壮大,家家生活富裕,比其他姓氏人多,便又迁至路口。先祖在永新仰山三门前村曾出宋朝宰相刘沆,明朝阁老(首辅大臣)刘三吾,二位名相出于刘氏子派,所以仰山三门前村被称为“两朝宰辅故里”;刘沆之子刘瑾和他的两个儿子刘俌、刘侚同为进士登科,世人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一门三进士”,对刘氏后裔影响颇深。

刘氏先祖从仕淑公徒居路溪后,也很重视培养后代读书,在庙贝建了登龙阁,在园下建了文昌阁,专门聘请返乡的秀才作导师,专门研读科举考试所学之书《四书》、《中庸》、《论语》等,尽管众弟子跻跻跄跄,饱读诗书,満腹经纶,学富五车,却屡试不中,榜上无名。族人为此疑惑不解,只有摇头叹息。

一日,一个衣衫褴褛的跛足和尚(济公一样)手握着一把破棕叶伞一摇一摆一跷的来到路溪化缘,看见村中的山形水势,抚掌一笑,一哭,也不化缘,竟踅足而走,口中还念念有词:“蓬转萍飘,仰山文风,余绪断矣!”族中诸老见话出有因,大骇,赶忙拦住“济公”和尚去路,叩问解救之法。那和尚说:“此事极易,巽位文泛,建塔七级,永镇祖风”。族中诸老匍匐在地,连连叩谢。待招头看时,不见和尚踪影,大家认为这是神仙点化。于是召集嗣孙商议集资建塔。寓意迁移过来的刘氏后人要不忘先祖,要传承先祖仰山之文脉,便建砖塔以示纪念,取名叫“仰山文塔”,因塔高耸入云,又叫“凌云塔”;仰山刘沆的后裔在明洪武年间也在三门前兴建“后隆堂”,希望刘氏后代子孙兴旺发达,人才辈出。

(二)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建塔之前,此地叫“车前陇”,原来求学和做生意,把马放在陇中吃饱后,从这里牵马出发。仰山文塔建好之后,此地改称为“塔前陇”。文塔犹如拴马桩,不会让牛马到处跑,也有为不让刘氏的文风飘到安福去了,建个高塔挡住之意。

仰山古塔建好几百年以来,咱刘氏平安无事,繁衍生息,出现了全乡“刘氏一姓”的神奇,像我们庙贝刘、王、陈、肖四姓,其余三姓仅一二、户,经过几百年,始终是这个样子;像湖塘村,刘姓后迁移进去的,后来还是刘氏居多,湖塘人为传承仰山文塔之文风,在村头也建了“文峰塔”,但高度低于文塔。仰山文塔建成后,路溪刘氏人丁兴旺,为解决就地求学,培养赴京赶考学子,路溪刘氏举全族之力,于清光绪二年(1876)在文昌阁与登龙阁之间的葫芦洲(今园下)集资建书院,整个路溪刘氏子孙均在观文书院读书,还广泛接纳来自洋溪、钱山等地的他姓士子前来求学。在观文书院和仰山文塔之间有一座“割股亭”(为建农科所而拆除,后建敬老院),传说路溪刘氏有个德高望重的商人,得了个奇怪的病,郎中出了方子要用人肉做药引,结果有好心人让郎中在自已屁股上割了一块肉做药引,为回报这位好心人,也方便观文书院弟祭拜仰山文塔、仰山祠,商人建亭纪念名曰“割股亭”。书院正门对着仰山文塔,故取名为“观文书院”,书院右侧大门写有“爽气西来”四个字,取黄鹤楼上的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每天课间休息时,先生教弟子对着仰山文塔方向“三拜九叩”,崇尚刘氏之文风。观文书院为方便考生,嘉庆24年(1819),族人又集资在庐陵购买一栋房屋作为“试馆”,大部分资金由各大祠堂募集,其中庙贝捐款最多,由于族人重视,此后路溪出了很多文武状元:大元山刘善生(明历历)岁贡,在乐平县任训导,刘琰(清乾隆巳卯)举人,任知县;庙贝刘文琪(明万历)岁贡,在饶州任教喻;刘啟呜(明万历)恩贡,在徐州任通判,刘作义、刘理拔贡、岁贡,任官学教习,训导;刘冲翎(康熙庚子)举人,知县;同坑刘中柱(光绪丙子1876年)举人,刘振珂(清嘉庆丙子1816)举人,任知县等等数不胜数,庙贝村清代的刘清扬武状元,威震四方,刘清扬两只76厘米,82厘米长的指甲更是名扬天下;二十二世孙刘振元上海市原副市长,二十三世孙刘建喜吉安军分区原副司令员,二十五世孙刘盛中塑包装工业总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刘长寿,刘茂和,刘可兴三个副县长等等之类的人才。听了奶奶讲的古塔神秘故事,觉得要秉承先人之文风,发奋图强才是。

( 三)

小时候,对于仰山古塔的向往,总盼着前去探望的强烈愿望,虽然离家也就三公里的路途,但由于年少时学业忙,看牛、扯猪草等家务事多的缘故,始终未能实现。真正对古塔的了解,还是我女儿长大后,回路口老家拜年时,一家人在门口照全家福,女儿手指头指着门前远方的古塔,像我小时候问奶奶一样,问着同样的问题,才燃起我前去探个究竟的决心。

从老家驱车经庙贝,绕集镇起不到10分钟的车程,就到了古塔脚下。古塔离吉莲公路不足200米,原来坐班车从吉安进入莲花,只要看到文塔就知道到家了,仰山文塔是他乡游子进入莲花的重要地标之一。

那天正值正月十五,在古塔下碰到了许多来古塔游玩参观的客人。在我停车的坪地上,一位老人正对着古塔烧香祭拜,觉得好奇,便上去询问其缘由。老人说,在古塔下,原来还有座“仰山祠”与“仰山文塔”同年兴建的,祠里恭奉着路溪刘氏始祖和刘沆宰相以及指点路溪先辈修塔的和尚的塑像,香火旺盛,游览者甚多,初一、十五更是人流如织,大家都来此朝拜,祝福家人四季平安,孩子学业有成,生意人财源广进,庄稼人五谷丰登,因过去破四旧给破坏了,因旧时土砖肥沃,便成了菜地。生产队在“农业学大寨”期间由改为良田。可惜了。但对古塔的朝拜,他几十年下来几乎没断过。他说,这古塔很灵,他就是常年拜古塔,大儿子在美国读博士,小儿子在北大,三儿子在上海;他说恢复高考之后,下陇“神德魔气”一家五个儿均考取大中专院,几乎有读书的人家至少有一名会考取。北大、清华、复旦等多所名校均有学子被录取, 获得博士学位的很多。仰山文塔传承的文风一点儿不逊色于长沙的“天心阁”;在护佑一方平安一点儿不逊色于杭州的“雷峰塔”,在时间的久远可与开封铁塔不相上下,历时436年从未倒塌,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竟能打造出这千年的丰碑,真佩服先祖的建筑智慧之高超。

带着对仰山文塔的敬仰,我带着青毛和女儿来到古塔脚下,在古塔旁竖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江西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2006年立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一块是仰山文塔的简介。古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曾修葺过。2014年省文化厅拨专款维修,距今有436年历史。路口刘姓村民派衍永新仰山,仰山在宋朝和明朝都出过宰相,是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之地。刘氏后裔为不忘祖辈,激励后人,集资兴建。

古塔为砖木结构,七层八面,密檐式,塔高22.4米,底层围16.8米,塔身厚1.4米。塔顶为一合金圆锥形盖。底层有门西南向,上嵌石碑,镌刻“仰山文塔”四字,二层同向嵌有文塔赞词之碑刻,大多文字被风化,字迹变得模糊起来,但碑文中体现的“解元会元状元而斑斑炳炳,乡魁会魁文魁而磊磊连连”等字样仍依稀可见。每层开八小窗,内有木梯可达顶层。凭窗纵目,可远眺山川胜景,农家炊烟,屋舍俨然。

(四)

仰山文塔占地面积不大,约摸有2分地那么大,四周全是粮田,听娘说过,古塔座落的地方也叫“龙盘坑里”,原先是一片很大的沼泽地,跟红军过草地没啥两样,是先人用松树木一排排放进去,才敢在长满草的地方行走。责任制后,为开荒种粮,农民争着开发才在这沼泽地里插秧种稻的。我娘也吃得苦,在这沼泽地里开挖了二分多地种穤米稲。小时候,我在这里扯过猪草,跟娘在这莳过田,一下田,就会淹到大腿上,人要是站在草堆上,四周都会一晃一晃的,一不小心就陷进去。可先人却偏偏在这样沼泽地上建古塔,整个古迹全是用青砖砌成(碑文除外),在基脚也未看到过巨型石砖,所有的窗子也是由青砖打磨而成,不像一般的古居由石墩,石砖,石窗而成,也许是年代久远被淹没掉,而且竟如此牢固、结实?四百多年,历经风雨飘摇却依然巍然不动,这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仰山文塔的大门西南方向,正对着路口村刘氏大宗祠,我们进入塔内,八面塔墙采用水磨青砖,用桐油、石灰、糯米砌制而成,砖与砖的缝隙中依然可看见坚固的材料。每层的顶部向内缩,铺设上等的老木料后再建,依次是七层寓意七级浮屠是最高等级的佛塔。长长的楼梯直斜放在塔体上,我沿梯攀登而上,只能到二楼,每层八面八窗,共有48个窗子,其中只有东南西北24个窗子通透,其它24个窗子虚掩,不论哪面吹进来,瞬间在对面的窗中出去,每一层都是一样,到顶部用一个巨型铜鼎盖住。可见先祖的建筑智慧之高明。真想攀登至第七层,无奈没有楼梯,只好沿梯小心而下。虽说2014年已拨款修复,可能是为安全起见,未恢复原貌拾梯而上直至顶层。但可想像当年登楼远眺之胜景。

回望气势雄伟、高耸入云之仰山文塔,塔顶上倒放着一铜鼎,铜鼎本身分三段五层犹如宝塔,铜鼎四侧均根铁绳斜拉着,在阳光的照射下偶尔会发出银光,那塔顶如针,直刺天穹,任凭数百年风吹雨打,雷电轰鸣,古塔自巍然不动。听说铜鼎重约一吨多,但铜鼎在436多年前是如何登上20多米高的塔顶的?县志上无从查找,如今成了一个谜。

听刘湖清老师问当地老圣传说,当年先祖在把铜鼎放在塔顶上遇到很多麻烦,怎么弄也上不去,听说还压死过好几个人,正在束手无策之际,又见那个衣衫褴褛的跛足和尚来了。于是大家叩跪在地,求赐良方。和尚见人们叩跪一地,说了句:“跪察地脉,惑难自没。”和尚围着宝塔和顶盖转了一圈,口中念念有词,猛然大喝一声“起!”,叩跪在地的人们心中为之一震,待平身看时,和尚也不见了,顶盖也不见了,大家猜疑是和尚偷走了顶盖,于是仰天长叹。这一仰不打紧,只见那葫芦宝盖已平平稳稳地安放在塔顶上。大家这才醒悟,是和尚的神力,使葫芦宝盖飞升塔顶,随即四面叩拜,恩谢和尚。不知是否当真?已无从考究,但传说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五)

穿越历史时空,仰望着神秘的仰山文塔,古塔依然完好无损,时有鸟雀出没,它们栖息此地时,也衔来了泥土和树种。10多株不足一米的胡椒树歪歪斜斜散落于塔身,仅立于塔顶的一棵树长势最为突出,与铜鼎为邻,相映成趣。美中不足的是“仰山祠庙”、“割股亭”、“登龙阁”、“文昌阁”已不复存在,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恢复旧貌,让尘封数百年的仰山祠、观文书院、登龙阁、文昌阁等古文化遗产重放异彩。

仰山文塔,这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江西仅存15座古塔中,仰山文塔排行老三,历经436年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一代代的文人墨客前来登高游览,写下了许多吟咏文塔诗词歌赋,或铭勒石匾悬挂塔门,或收录刘氏族谱和《莲花县志》中。其中清朝安福县令梁学源写的巜路溪文塔记》最为出名,正如其所述“惟山与水,既秀且清。有塔耸然,高插苍冥。风团脉聚,人杰地灵。隐居行义,道本吾撑。拭目贤达,高出凌云。”所以此塔也叫“凌云塔”,清代莲花厅知事李其昌登塔时也写下《凌云塔》:“谁是凌云山斗齐,浮图遥望说攀跻。丹梯千仞无虗蹑,欲上须知着眼底。”现有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成祖游览古塔时也感叹写下《仰山文塔》:“仰山文塔树铭旌,大材巨椽主儒林;龙凤呈瑞彰先智,碧云古风庇后荫”。咏赞文塔的诗句举不胜举。

庚子年,油菜花盛开之时,因新冠疫情宅家二个多月,我一家人带上小孙女又上仰山文塔,也想让小孙女自幼沾沾我刘氏先祖之文风……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仰山文塔就是咱路溪人的根,更是路溪人的魂;仰山文塔已是咱路溪莘莘学子心中的灯塔!是咱路溪人守护神!更是路溪游子心中永远的乡愁!

(2038)

1楼

刘鑫

发表在2020-06-04 21:57:54.0

漂泊异乡,乡愁是塔、是河、是对父母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