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村的烽火岁月
——历史回眸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0-04-01 10:19:47.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龙潭村的烽火岁月

——历史回眸

林思翔

绕过一道又一道弯,穿过一条又一条山间林荫道,车行好长一段时间才到了福(安)霞(浦)交界大山腹地的龙潭畲族自然村。因穿村而过的小溪流至村口,水柱跌落如蛟龙入潭因而得名。

龙潭村不大,十来座土墙墨瓦的农舍挨挨挤挤地环列山脚边。村前村后的层层梯田稻谷正熟,一片金黄;梯田上方的茂竹随山就势,层层环绕,护卫着这肥田沃土;穿过竹林便是林地,浓密的林木绿浪腾空直连天际;林间那丛丛红叶如同朵朵红花点缀绿毯,引浮云悄悄驻足窥探。天上人间如同一幅立体画。初秋的大山深处竟蕴藏着如此韵味独特的天然秀色!古人所谓“剪得秋光入卷来”,“剪得”大概就是如是的风光景致。

这么个环境清幽的村庄,80多年前遭受反动势力的严重推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经过腥风血雨洗礼的龙潭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用生命和热血谱写春秋。耸立村口的革命纪念馆,为我们讲述了当年这个山村悲壮而惨烈的风云岁月。

龙潭地处福霞交界一座名叫“双牛望月”的大山下。1930年春,福安早期的革命领导人施霖、马立峰就来到环山分布的福安松罗和霞浦龙潭等村落,以看风水、算命为掩护,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官府黑暗,号召劳苦大众投身革命。一年之后,龙潭村成立了中共党组织,建立了秘密农会和革命武装红带会。村民积极起来,参加和支援革命,龙潭这个偏僻山村成了一块革命根据地。

1934年初,龙潭村红带会成员两次随闽东红军参与打击反动势力的围攻松城(霞浦城关)战斗,他们的英勇善战给红军指战员留下深刻印象。经过战火锻炼的龙潭村民,更加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和红色政权的重要性,红带会回村后整编为赤卫队,同时建立龙潭村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分到田地的穷苦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龙潭一带福霞边界几个自然村数百名青年参加了红军队伍。

1934年1月,闽东红军独立团在龙潭不远处的西胜寺成立。团长任铁锋、政委叶飞。独立团在龙潭设立枪械修造厂,为红军维修枪械,并制作大刀、长矛和马尾手榴弹。还在龙潭设立红军医院,当年任福霞县委书记的曾志曾在龙潭医院及周边的三斗、五斗红军医院治疗养病。

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率领下,在宁德赤溪阳谷宫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独立团会师,之后留下200多位伤病员,由海上游击独立营船运到福安溪尾,再由独立营指战员和龙潭等村群众用担架抬到盐田转到龙潭为中心的红军医院治疗,同时转来的还有闽东红军伤病员。当时龙潭及周边8个自然村有78名青壮年自发组成的担架队(占这些村全劳力的90%以上),天天守候在村里,一闻敌讯,即把伤病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有时一天要走四趟。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护理队,为伤病员煮饭、洗衣、做卫生。

1934年10月,敌人“围剿”闽东苏区。福霞、霞鼎两个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都转移到龙潭办公;叶飞等闽东革命领导人也带领闽东特委和苏维埃政府机关到龙潭附近的湖坪办公。龙潭的战略地位更为显要。是年底,国民党军队疯狂“围剿”龙潭一带,在那里住院的伤病员除少部分病愈出院成为游击队骨干力量外,来不及转移的150多人均被敌人枪杀,龙潭的土地上洒满红军无名英雄的鲜血。他们的尸体被堆埋在龙潭东侧的山岗上,当地群众称这个山岗为“红军岗”。龙源成了让人心痛又令人景仰的一块红色热土。最近,当地党委、政府正在此修建陵园和立碑,以永远缅怀这些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在之后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当年的县委书记许旺曾带领县委机关工作人员和游击队来龙潭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敌人为了切断群众与红军游击队的联系,以困死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便在龙潭不远处的西胜寺修碉堡,移民并村,实行经济封锁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然而龙潭一带群众没有被敌人的穷凶极恶所吓倒,反而更加积极支援红军。

红军没有住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福霞边界山上秘密盖起了30多所寮棚,钟宝英把自己家里晒谷用的五张谷簟全搬上山去,把寮棚加盖得严严实实的,好让红军住得舒服些;粮食被封锁,龙潭等村群众就趁上山砍柴的机会用炭篮、斗袋装上粮食送去。畲族村民吴眉妹为红军购买日用品被捕,牙齿被敌人打断两颗,仍保守秘密;为保护游击队安全,蓝成怀被敌人打断一条腿,依然坚不吐实。畲嫂救曾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福霞交界的山村里。少先队长雷石祥,为保护村里干部群众,将敌人带离村庄,自己跳进深潭英勇牺牲,时年仅14岁。

龙潭,这个大山深处的畲村。80多年前,这一带村民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仅1934年10月至1937年6月,龙潭、马地、三斗、五斗、笊篱山、下七岗、龙虎岗等几个村落,房屋先后被敌人烧毁9次,33座468间房仅存1座12间;小坑、桦坪、曲坑等几个自然村全被烧毁,成了废村。现在尚在的龙潭十来座破旧房子是解放后政府帮助重建的。龙潭一带几个自然村当年500多人口中,为革命牺牲人数竟达近百人,有的一家牺牲3个,有14户成了绝户。随军北上抗日的雷神法等27人也都为国捐躯。

烽火硝烟已然远去,先烈英风犹留人间。致敬,龙潭村!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光荣的畲族山村。

(注:作者林思翔系原福建省科协党组书记。)

(0)